{SiteName}
首页
视神经坏死
视神经萎缩治疗
视神经萎缩恢复
视神经挫伤
急性视神经炎
视神经受损

刺络放血疗法临床应用总结

点击这里,寻找志同道合的中医人!

刺血疗法,又称放血疗法,是用三棱针、毫针、梅花针或用刀具刺破躯体的一定部位,放出一定量的血液从而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该法应用广泛,简便安全,且疗效肯定,在民间广为流传。

刺血疗法概况

中医刺血疗法析源

刺血疗法最早见于马王堆出土的汉帛书《五十二病方》。《内经》的问世,使这一疗法发展到比较成熟的阶段,全书篇,论及此疗法的竟多达40余篇,其中对放血疗法的机制、施术部位、操作手法、适应症及禁忌症均作了精辟的论述。《汉书·苏武传》曾有这样的记载:“……武(作者注)引佩刀自刺,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翳。凿地为坎,置温火,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武气绝,半日复息。”晋代葛洪《肘后方》载以“针角”之法治病。唐代出现了用刺血疗法治疗疾病的专案记载。宋代《太平圣惠方》中记载治疗舌肿胀时,用手指或铍刀把舌下两边的皮肤弄破使之出血,此法后世发展为针刺金津、玉液出血,治疗构音障碍及吞咽困难。金元时期,随着医学争鸣之风的兴起,刺血疗法也得到了提高和发展。身为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张从正虽不专攻针灸,但对刺血疗法的运用颇有心得。据《儒门事亲》记载,张从正曾身患目疾,或肿或翳,休止无时。后用铍针针刺攒竹、丝竹穴等穴,使之出血约2L许,3d后平复如故。从此张从正对此潜心研究,形成了极具特色的刺络放血疗法。他认为刺血不仅可发汗,而且可以补虚。在治疗时,不仅刺血部位多,针刺次数多,而且出血量大。在《儒门事亲》中记述的针刺医案凡30余例,几乎都是刺血疗法的验例。明清医家杨继洲、叶天士、赵学敏等皆擅长刺血。杨继洲在《针灸大成》一书中详细记述了针刺放血的穴位及针刺放血治疗重症、急症的经验。清代医家郭志邃所著《痧胀玉衡》堪称刺血治疗急症的专著,对后世影响极深。

近年来,刺血疗法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如王秀珍医师,承继祖传,积累临床经验,与助手写成《刺血疗法》一书。不仅在国内受到欢迎,而且还被日本、西欧各国、港澳地区等医学界人士所重视。

中医理论框架下刺血疗法的适应症

中医学认为经络“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沟通人体的内外表里,通过其“行气血、营阴阳”的功能维持着人体机能平衡。一旦经络运行气血的功能失常,机体就会发生疾病,而解决办法就是“通其经脉,调其血气”,即“宛陈则除之”。就是说要通过刺络放血的方法疏通经络中壅滞的气血,使机体的机能恢复正常。刺络放血主要有泻热、止痛、镇静、消肿、急救开窍、解毒、化瘀消癥的作用;其主要的适应证是急证、热证、实证、瘀证和痛证等病症。所涉及病种有乳腺炎、急性腰扭伤、带状疱疹、周围面神经炎、高热、痹痛、踝关节扭伤、软组织扭挫伤、关节炎肿胀疼痛、急性中暑等。

中医刺血疗法的放血部位及放血方法

中医放血部位的选择

对针刺部位的选择,古人早在《内经》中就有详细而精辟的论述。如“从腰以上者,手太阴阳明皆主之;从腰以下者,足太阴阳明皆主之”。又如在《灵枢·终始》中说,“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病在头者取之足,病在腰者取之腘”。可见,放血部位的选择,也有规律可循。

据《循经考穴编》记载,可用于放血的穴位共计28个,在临床应用时则往往根据医生自己的经验和体会选穴。如王秀珍老中医最常选用的穴位有:头部的太阳,上肢的曲泽、尺泽,腰背部的腰俞、腰阳关,下肢的委中、委阳、阳交,还有手背部和足背部的穴位。除此之外,四肢末端的十二井穴、十宣治疗中风初起、高热;太阳、攒竹、印堂等穴常用于头痛、偏头痛的治疗,商阳、鱼际、少商等穴用于咽喉部疾病的治疗,背部反应点、丝竹空、太阳等穴放血治疗外眼疾病;球结膜放血治疗角膜溃疡;特别是耳尖、耳背放血治病历史悠久,在民间广为流传。病变的局部也常常是刺络放血的施术部位,如踝关节扭伤后的肿胀局部或痈肿疮疡的病变部位往往是关键的治疗部位。

刺血方法

临床上刺络放血的方法多种多样,如三棱针点刺出血、梅花针叩刺出血、毫针散刺出血或刺络后配合拔罐、割治疗法,均是有效的治疗手段。代表性的刺血有点刺法、散刺法、挑刺法、丛刺法、顺刺法、逆刺法等。针刺出血量的多少,古书记载不尽相同,或“出血如大豆”,或“微出血”,或“出血盈斗”。如清代名医王孟英针刺放血,常“盈斗盈升”。现在刺血治病的出血量,也是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而定。一般而言新病、实证、热证、体质较强的病人,出血量较大,反之则较少。同样,针刺放血时机的选取,也应根据病情和病人的体质强弱酌定,以王秀珍老中医的经验而言,对慢性疾病如风湿性关节炎、慢性腰腿痛、癫痫、脑血管意外后遗症等,可间隔1~2周刺血治疗1次。若效果不明显,可根据病人的情况适当增加。急性病如神志昏迷、精神分裂症躁狂不宁、急性腹痛等,可连续刺血治疗1~2次,待病情好转后,适当延长治疗间隔时间。

针刺放血治病安全可靠。但是,如果病人过分担心或操作时疏忽大意或针刺技术不够熟练,也往往会导致异常情况的发生。应在治疗前做好病人的思想工作。在施术过程中要严格消毒,规范操作,要熟悉人体解剖,注意不要刺伤深部动脉,同时要密切观察病人的反应,防止意外的发生。

针刺放血疗法不仅对许多常见病、多发病有效,而且对某些疑难病证也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放血疗法并不是对所有的疾病都有效,也有一定的禁忌症,临床运用时必须正确地加以选择运用。

我国其他民族医学

放血疗法

放血疗法是藏医的常用方法,藏医放血常有固定的部位。其治疗时所用器械有石块、竹子、黄牛角等。在放血前3d,先服一些药和三果汤,目的是把好血和病血分开。放血前应温暖身体,用扁形细绳捆扎放血以上部位。放血时,如流出液色黄而稀,甚或有泡沫、粘液者,均为坏血病血;如色红而粘者,则显然不是病血,不能再放。出血量视病人和病情而定。

蒙医的放血疗法也有着非常久远的历史,最初根据“引病外除”原理和寒热学说为指导。随着《医经八支》和《四部医典》传播到蒙古地区,蒙医传统的放血疗法吸收了古印度医学和藏医学的理论。因此,蒙医放血疗法在很大程度上与藏医放血疗法相合,从理论体系到临床经验都有其相似之处和共同的特点。

维医所用放血疗法又称全身泻法。此法用于“依密提拉”即实证的治疗,多适用于血液质性和胆液质性气质失调疾病。维医放血部位也相对固定,在不同的“脉”放血,可治疗不同疾病。

中国回族在一千多年的与疾病斗争过程中,不但形成了独特的医药理论体系,而且形成了独特的刺血疗法。如眉心放血法俗称挑头,适用于风寒感冒、头痛、身痛、前额痛、畏寒等症;太阳放血法适用于感冒头痛、寒热往来、瘀血头痛、高血压头痛等;此外还有腘窝放血法、肘窝放血法、中指放血法、外耳廓放血法及内迎香放血法。

苗医常用碎瓷片或铁制针具在指(跖)尖、指(跖)甲旁、肘窝、腘窝、人中、舌下青筋等处点刺放血。侗医在痧症高热不退时,采用放血疗法,放血部位常集中在舌下、肘窝、月国窝的青筋处及10个手指端。此外涉及放血的还有畲医放血治疗痧症;纳西医用于治疗小儿惊风;水医用于治疗眉毛风等。

浏览往期内容,请按以下步骤操作↓↓↓↓↓↓

赞赏

长按







































中科白癜风寒假专家会诊
北京哪里看白癜风看的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niaodaoy.com/jxsssy/4481.html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