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微生物学
第一节病毒大纲要求:
(1)定义与特点
()分类
(3)理化因素的影响
(4)病毒的检测与鉴定
(5)病毒的分离
(6)眼科常见致病病毒
定义与特点
(一)定义与特点病毒是一种独特的非细胞型微生物,由遗传物质核酸(DNA或RNA)和蛋白外衣组成。其特点:①体积微小,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一般不可见;②结构简单,没有复杂细胞结构;③专性细胞内寄生,只能在一定的活细胞中繁殖。
分类
根据病毒所含的核酸种类不同,分为DNA病毒(只含有脱氧核糖核酸)和RNA病毒(只含有核糖核酸)。
眼科常见的DNA病毒有单纯疱疹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腺病毒EB病毒、传染性软疣病毒及人乳头瘤状病毒等。眼科常见的RNA病毒有肠道病毒70、柯萨奇病毒A4。
理化因素的影响
1.物理因素
(1)温度:病毒大多不耐热,高压灭菌(11C,15分钟)、干热(~°C,1小时)和煮沸均可使几乎所有已知病毒灭活。
()辐射:电离辐射(X线,a、β、r射线)和非电离射线(紫外线)均可使病毒灭活。
.化学因素70%甲醇或乙醇可高度有效地灭活大多数病毒。1%~5%的甲醛、苯酚可使许多病毒灭活。病毒对各种氧化剂均敏感(如过氧化氢、高锰酸钾),表面活性剂具有杀灭病毒的作用。
病毒的检测与鉴定
1.标本的采集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及流行病学资料分析,初步推断是何种病毒引起的疾病,然后决定采集标本的材料。采集标本-般是在患病早期,越早越好。
.病毒的常用实验室诊断方法
(1)光学显微镜法;取结膜、角膜病变区的细胞,或房水、玻璃体进行涂片,经染色后镜检细胞病变特征及包涵体。
()免疫荧光法:利用荧光技术,通过抗原抗体反应,检测病毒抗原。
(3)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利用特殊的显色反应通过抗原抗体反应,检测病毒抗原。
(4)聚合酶链反应(PCR):通过体外病毒DNA或RNA的扩增,检测病毒核酸。
(5)电子显微镜法:直接观察细胞内的病毒颗粒。
(6)血清特异性抗体的检测:检测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清的特异性抗体,恢复期血清抗体滴度较急性期增加4倍或4倍以上有诊断意义。
病毒的分离
将送检标本经抗生素处理后,接种于敏感细胞、动物或鸡胚内进行病
毒的增殖,之后再进行病毒的检测与鉴定。
眼科常见致病病毒
1.痘疹病毒疱疹病毒是一类结构上相似的DNA病毒。眼科常见的病毒有:单纯疱疹病毒(I、I型),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和EB病毒等的血清型。
(1)单纯疱疹病毒(HSV):根据生物学及免疫学特征,HSVI型、HSV-I型是两种主要人是HSV的自然宿主初次感染常在6个月至5岁之间发生,80%以上的成年人曾有过HSV的初次感染,但多数无明显的临床症状。
HSV-I型病毒感染后,主要潜伏在三叉神经节感觉神经细胞内,主要引起生殖器以外的皮肤、黏膜及器官感染。HSV-I病毒感染后,多潜伏在腰骶背根神经节的感觉神经细胞内。主要引起生殖器及腰以下的皮肤疱疹。近年来有研究提示,两型的感染部位有交叉现象。
HSV的致病机制:病毒入侵细胞后,利用宿主细胞的生物体系,大量繁殖,造成细胞死亡。繁殖的病毒大量释放,再感染其他细胞,导致局部及全身的炎症反应。当初次感染消退后,病毒整合在宿主细胞的染色体上,处于潜伏状态,可有终身潜伏。在一定诱因的作用下,病毒可以活化增殖,造成复发感染。
HSV可造成眼脸、结膜、角膜、葡萄膜、小梁组织及视网膜等组织的感染。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V):水痘病毒和带状疱疹病毒为同一病毒,统称为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目前认为只有一个血清型,仅感染人类,或在猴细胞培养中传代。VZV的致病机制:人类感染VZV后,如机体无免疫力则发生水痘,往往发生于幼儿,是初发感染的临床表现之一。一般认为病毒初发感染后,多无明显临床症状,病毒潜伏在脊背神经节的神经细胞内,或颅神经的感觉神经节细胞内,其中以三叉神经第一支最常见。在疱疹或受感染神经周围有淋巴细胞的聚集,细胞内可见包涵体,病毒向周围邻接的细胞扩散,最后全层细胞出现病变。
在免疫力低下的条件下则导致带状疱疹,主要发生于成人,为病毒感染的复发形式,并有病毒终身潜伏感染的趋势。
VZV可以导致睑面部皮肤、结膜、角膜、巩膜、小梁组织、视神经、眼内外肌及视网膜的病变。
(3)巨细胞病毒(CMV):人类巨细胞病毒(HCMV)为一种极为常见的人类感染的病毒,有严格的种属特异性,多为潜伏性感染。同时是引起人类先天性畸形的重要病原之一。和眼有关的明显的临床表现为CMV性视网膜炎。
CMV与其他疱疹病毒形态结构相似,人类巨细胞病毒只能在成纤维细胞内增殖。细胞感染CMV后肿胀明显,并可见到巨大的核内包涵体,故此得名。CMV致病机制:人类巨细胞病毒通过血液循环进入各个器官造成終身携带病毒状态。
血液中的白细胞是病毒的转运载体。染毒机体间歇性通过体液及分泌物排出病毒。CMV感染分为原发性感染和复发性感染两种。前者为外源性感染;后者为内源性感染。潜伏的病毒活化后,在宿主细胞内增殖,导致细胞死亡。病毒也可以在宿主细胞内,以缺陷型病毒形式潜伏。病毒在宿主细胞内可引起细胞转化及癌变。
CMV可引起视网膜、葡萄膜,角膜内皮细胞的病变。先天性感染可导致小眼球、无眼球等改变及白内障。
(4)EB病毒:EB病毒的结构与其他疱疹病毒相似,为双链DNA病毒。根据抗原性的不同,EB病毒分为EB-I型和EBI型。EB病毒在成年人的感染率为%,一且感染,病毒即潜伏在体内。感染的细胞主要为B淋巴细胞及部分上皮细胞,其导致的相关性疾病多与B淋巴细胞的增殖有关。当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时,感染EB病毒的细胞会突变成肿瘤样细胞,进入无限增殖状态。EB病毒主要通过唾液飞沫或输血传播,可导致角膜巩膜、泪腺眼眶内组织、视神经病变及眼内炎。
.腺病毒腺病毒是一组十分广泛分布的双链DNA病毒。在一般环境中病毒较为稳定,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较强,并耐脂溶剂。容易通过眼眼及手眼途径传播。病毒宿主有种属特异性,感染人的腺病毒对实验动物不敏感。
腺病毒有7个亚属(组)以A-G字母编序,其中D,B及E组引起眼病。腺病毒至少有47个血清型。引起流行性角结膜炎的有10个血清型(8、3、4、、15.19、37及4型);引起咽结膜热的有3个血清型(3、4及7型);引起非特异性滤泡性结膜炎有17个血清型(1~11,14~17,19及0型)。目前的抗病毒药物对腺病毒无确切的疗效。
3.肠道病毒70型和柯萨奇病毒A4肠道病毒70型和柯萨奇病毒A4均为微小RNA病毒.具有肠道病毒的生物学及理化特性。两种病毒的传染性极强,人群中各年龄组普遍易感,夏秋季易流行,病毒通过手眼或分泌物传播,导致急性出血性结膜炎。年以来,我国多次出血性结膜炎(红眼病)的暴发流行中,曾分离出这两种病毒。病毒在结膜细胞内增殖导致结膜炎,潜伏期为1天,此后病毒进入耳前淋巴结,引起淋巴结肿大,部分患者可有上呼吸道炎症的表现。
4.艾滋病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HIV为单链RNA病毒,年首次发现。病毒的靶细胞主要为辅助性T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病毒感染细胞后,利用宿主细胞生物系统合成子代病毒,子代病毒从细胞表面芽生排出,再感染其他细胞。HIV有两个血清型:HIV-I和HIV-II,两者的核酸同源性为40%。机体感染病毒后,免疫功能低下,特别是细胞免疫。最终导致免疫功能的抑制,从而继发多系统疾病和恶性肿瘤。HIV的感染可引起视网膜、球结膜、眼内外肌、视神经、角膜、葡萄膜病变,以及眼部卡波西肉瘤和眼眶淋巴瘤。
第二节衣原体大纲要求:
(1)分类
()致病特点
分类
沙眼包涵体结膜炎衣原体有三个亚种:
1.沙眼亚种(沙眼衣原体,包酒体结膜炎衣原体)。
.性病淋巴肉芽肿衣原体亚种。
3.鼠肺炎衣原体亚种。
沙眼包涵体结膜炎衣原体主要感染人类眼与泌尿生殖系统,共有15个血清型,其中A、B、Ba、C型为沙眼衣原体,D~K型为包涵体结膜炎衣原体。L1~L3型为性病淋巴肉芽肿衣原体。沙眼衣原体由我国汤飞凡、张晓楼等人于年用鸡胚培养的方法在世界上首次分离出来。衣原体对四环索或红霉素最敏感,其次是磺胺嘧啶利福平等。
致病特点
衣原体是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的原核微生物,归于立克次纲,衣原体目。衣原体目分为两属。属I为沙眼衣原体,可引起沙眼、包涵体性结膜炎和淋巴肉芽肿;属I为鹦鹉热衣原体,可引起鹦鹉热。衣原体兼有DNA和RNA两种核酸,类似于细菌的二分裂方式繁殖,为专性细胞内寄生,可于细胞内形成包涵体。衣原体须利用真核细胞的细胞代谢中间产物进行繁殖。与眼部疾病相关的衣原体为沙眼包涵体结膜炎衣原体。
第三节细菌大纲要求:
(1)定义与特征
()常用染色方法与病原学诊断
(3)眼科常见细菌
定义与特征
细菌为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其基本结构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核质。细菌有较完善的生物代谢系统,能独立地以二分裂方式进行繁殖。其根据细胞膜上是否具有完善的呼吸链系统,细菌可分为专性需氧菌、兼性厌氧菌和专性厌氧菌。烫一般细菌在C煮沸5~10分钟即可杀灭。高压蒸气灭菌可杀灭包括芽胞在内的所有微生物。
常用染色方法与病原学诊断
1.标本采集用灭菌棉拭子或眼科小刮铲,采取睑缘、结膜囊、角膜病灶区、泪液标本放入灭菌管内或做涂片及刮片;用灭菌注射器采取房水及玻璃体标本,尽快送检。
.涂片及刮片检菌经甲醇固定后,进行特殊染色,光学显微镜下,根据染色特征、形态进行检菌。
3.细菌分离培养与鉴定直接接种或经过增菌后接种的细菌标本,放置于36~37°C,培养4~48小时。根据菌落特征,染色特点,形态及生化与特异酶反应进行菌种鉴别。
4.药物敏感试验临床常用的为纸片法。将含定量抗生素的纸片置接种细菌的培养基表面进行培养,根据抑菌环的大小,判定菌株对抗生素的敏感性为敏感、中度敏感或耐药。
眼科常见细菌
1.金黄色葡萄球菌常存在于皮肤及鼻黏膜等部位,是引起化脓性疾病的主要病原菌之一。该菌为球形,直径约1μm.革兰染色阳性,无鞭毛,缺乏运动能力。金黄色葡萄球菌耐干燥,可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生长。该菌能产生透明质酸酶及凝固酶等毒性物质。在眼科领域,主要引起眼睑毛囊炎、急性睑腺炎、角膜溃疡、眼眶蜂窝织炎,以及慢性结膜炎、泪囊炎及术后眼内炎。近年来,由于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多重耐药性,其导致的感染引起了临床的重视。
.表皮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中最常见的菌种。从人结膜囊内分离的细菌中有60%~70%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多被认为是条件致病菌。该菌为球形,直径在0.8~1.0μm,无鞭毛,不形成芽胞,革兰染色阳性,凝固酶试验阴性。表皮葡萄球菌常引起脸缘炎,角膜炎,眼眶蜂窝织炎,以及结膜炎、眼内炎、泪囊炎、泪小管炎,常见导致巩膜炎。近年来,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MRSE)医院内感染越来越多,应该引起临床重视。
3.肺炎链球菌(以往称为肺炎双球菌)为上呼吸道常在菌,菌体大小为0.5~1.μm,革兰染色阳性通常呈双球菌形式排列。其细胞壁外面有多糖形成的荚膜,英膜可防止中性粒细胞的吞噬。肺炎链球菌以指数方式增殖,一且感染角膜,可在组织内迅速地扩散。该菌可以产生免疫球蛋白A分解酶,能够水解分泌性IgA.肺炎链球菌可引起角膜炎,结膜炎,泪囊炎及泪小管炎,以及睑缘炎,巩膜炎,眼內炎及眼眶蜂窝织炎。
4.链球菌常存在于健康人的鼻腔和咽喉部。菌体呈球形或椭圆形;直径约0.6~1um,属兼性厌氧菌。与眼部感染有关的链球菌主要有甲型溶血性链球菌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前者为健康人口咽腔正常菌群,也是正常结膜囊的常在菌,为条件致病菌。后者致病性强。链球菌可导致角膜炎以及睑缘炎、结膜炎眼内炎、眼眶蜂窝织炎,偶见引起泪囊炎、泪小管炎及巩膜炎。
5.淋病奈瑟菌为革兰阴性双球菌,人类是其唯一的自然宿主,寄生于泌尿生殖系统,引起淋病,是四大性病的病原体之-。菌体呈肾形或卵圆形,直径约0.6~0.8μm,成对排列,属专性需氧菌,抵抗力弱,55"C、5分钟即可灭活。淋病奈瑟菌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染。含菌分泌物接触污染眼部,可导致眼部的淋球菌感染,主要有结膜炎、角膜炎眼内炎以及睑緣炎。
6.绿脓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人、畜的肠道为其主要的繁殖场所,也为人体皮肤、黏膜和上呼吸道常在菌之-一。绿脓杆菌菌体细长,(1~3)pmX0.5μm,革兰染色阴性,菌的一端有单根鞭毛,能够运动。绿脓杆菌能够分泌绿脓菌索使培养基带有绿色,其产生的弹性蛋白酶、碱性蛋白酶及外毒素A等致病因子,组织破坏力极强,使绿脓杆菌成为假单胞菌属中致眼部感染最严重且常见的革兰阴性杆菌。绿脓杆菌主要导致角膜炎眼内炎、泪囊炎,偶见导致结膜炎和巩膜炎。
7.大肠杆菌属于肠杆菌科,埃希菌属,为革兰阴性杆菌,是人和动物肠道中正常菌群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界普遍存在。菌体μmX(0.4~0.7)μm,多数有鞭毛,兼性厌氧菌,对热抵抗力强,在水与土壤中可生存数月。根据其O抗原不同,可分为种,其致病因索主要为内毒素。大肠杆菌是条件致病,可引起结膜炎、角膜炎、泪囊炎、眼眶蜂窝织炎和全眼球炎。
8.痤疮丙酸杆菌为革兰阳性芽胞厌氧杆菌,常存在于皮肤、毛囊、汗腺等部位,为常见的厌氧菌。正常人结膜囊培养出的厌氧菌中多数为痤疮丙酸杆菌。细菌星多形性,可产生多种细胞外酶,根据细胞壁成分的不同可将该菌分为I、I两大类型。痤疮丙酸杆菌为条件致病菌,可与其他厌氧菌或需氧菌混合感染。厌氧菌感染-般均与黏膜破坏或外伤、组织缺血坏死引起局部组织内氧化还原反应不充分有关。该菌可导致泪囊炎、泪小管炎,以及结膜炎角膜炎等,最近特别引起临床注意的是该菌导致的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迟发性眼内炎。
第四节真菌大纲要求:
(1)一般特征
()理化因素对真菌的影响
(3)实验室诊断
(4)致病机制
(5)眼科常见真菌
一般特征
真菌是以寄生或腐生方式大量存在于自然界的真核细胞微生物。主要
分为丝状菌与酵母菌两类,丝状菌又进一步分为有隔及无隔两类,丝状菌为多细胞微生物,大多生出菌丝和孢子,菌落呈疏松的丝状、绒状或絮状。酵母菌为单细胞微生物,以无性出芽方式繁殖,菌落呈乳白色奶酪状。另外,有些真菌因环境条件的不同呈现不同型菌落与形态者称
双相型真菌。
理化因素对真菌的影响
对理化因素的稳定性对干燥、紫外线的耐受性较强。对苯酚、碘酊、升汞及甲醇较敏感。
实验室诊断
1.涂片细胞学检查病灶区刮片,前房、玻璃体穿刺液涂片,固定后染色涂片或直接用氢氧化钾、蓝墨水等湿片光学显微镜检查真菌。
.病灶区材料分离培养真菌试管斜面培养或载玻片小培养镜下观察菌落特征有利于鉴定。刮片与培养结果相符或重复出现同-种真菌时更有病因学意义。
3.组织病理学检查
致病机制
正常情况下不致眼病完整的眼黏膜上皮屏障对外来真菌有明显抵抗作
用。但在一定条件下,如外伤、长期应用抗生素或免疫抑制剂,外源或内源真菌可侵人眼部增殖,连同其分泌的毒性物质如蛋白酶溶血素及外毒素等直接造成组织破坏,同时其抗原成分又常导致超敏炎症反应,加重组织破坏而形成溃疡、脓肿。
眼科常见真菌
1.丝状真菌
(1)镰刀属:土壤、水、有机物中常见的腐生菌,菌落棉絮状,气生菌丝发达,菌丝有中隔,分生孢子梗短,常致角膜脓疡。致眼病的常见镰刀菌有茄病镰刀菌、串珠镰刀菌、禾谷镰刀菌。
()曲霉属:为最常见的腐生菌,是一种条件致病菌,生长迅速,菌落白色绒状,菌丝有隔,分生孢子垂直生长,常致角膜感染。致眼病的常见曲霉菌有烟曲霉、黄曲霉、黑曲霉。
(3)青霉属:广泛存在于自然界,菌落呈灰绿、蓝绿色绒状毡状,菌丝有中隔,直接分化生成分生孢子梗。一般不致病,一定条件下致角膜溃疡。
丝状菌所致眼病有角膜溃疡、巩膜溃疡、眼外伤或手术后眼内炎、全眼球炎,偶致结膜炎、泪小管炎。
.酵母型真菌白色念珠菌为重要条件致病菌,机体免疫力低下或菌群失调时可形成链状假菌丝伸人组织内引起念珠菌病。菌细胞卵圆形,芽生繁殖,菌落呈灰白色或奶油色,表面光滑。所致眼病有睑缘炎、结膜炎、角膜溃疡、术后眼内炎、播散性内因性眼内炎、脉络膜视网膜炎等。
第五节寄生虫大纲要求:
棘阿米巴微生物学特征与致病机制
棘阿米巴微生物学特征与致病机制
(一)一般特性棘阿米巴为可致病的自由生活阿米巴,广泛存在于水、泥土、污物、腐败植物及人畜粪便中,可与人共存而不致病。棘阿米巴以滋养体和包囊两种形式存在,滋养体是棘阿米巴的活动形式,在适宜环境下表面伸出多数棘状突起,无鞭毛以伪足缓慢移动。当环境不适宜时,滋养体脱水变小,分泌生成厚的囊壁,形成包囊,包囊抵抗力强。
(二)对理化因素的稳定性棘阿米巴对一般抗菌药物、氯化物、化学消毒剂、过氧化氢等均不敏感。
(三)实验室诊断
1.涂片细胞学检查病灶区刮片,固定后染色涂片或直接用氢氧化钾、蓝墨水等湿片光学显微镜检查滋养体、包囊
.病灶区材料分离培养原虫,如疑与角膜接触镜相关,可对接触镜用物品进行棘阿米巴培养,常可辅助诊断。
3.组织病理学检查棘阿米巴主要感染角膜,常因角膜轻微外伤后接触污水、污物或戴角膜接触镜所致。可致上皮性角膜炎,慢性进行性角膜溃疡、环形角膜炎、盘状角膜溃疡、放射状角膜神经炎、巩膜角膜炎。
课后小练1.引起流行性角结膜炎的病原是()。
A.肠病毒70
B.水痘一带状疱疹病毒
C.腺病毒
D.单纯疱疹病毒
E.巨细胞病毒
[解析]: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和流行性角结膜炎虽然是两种不同的疾病,但均由病毒引起,目前的抗病毒药物无确切疗效,治疗以对症
为主。因其均为接触性传染,注意个人卫生、加强公共卫生管理是预防的关键。[答案]:C
.眼科常见下列哪种RNA病毒?()
A.肠道病毒70
B.单纯疱疹病毒
C.巨细胞病毒
D.水痘一带状疱疹病毒
E.腺病毒
[解析]:根据病毒所含的核酸种类不同,病毒可分为DNA病毒和RNA病毒。眼科常见的RNA病毒有肠道病毒70、柯萨奇病毒A4。备选答案中除肠道病毒70外均为DNA病毒。
[答案]:A
3.主要潜伏在三叉神经节感觉神经细胞内,主要引起生殖器以外的皮肤及黏膜感染的病毒是()。
A.腺病毒
B.单纯疱疹病毒I型(HSV-I型)
C.巨细胞病毒
D.单纯疱疹病毒II型(HSV-II型)
E.柯萨奇病毒A4
[解析]:专性细胞内寄生是病毒的特性之一,一般特定的某种病毒只能在某些特定的活细胞中繁殖。考生应了解相应病毒的潜伏增殖部位。
[答案]:B
4.HIV病毒感染后眼部可能出现的肿瘤是()。
A.Pancoast瘤
B.Kaposi肉瘤
C.Wilms瘤
D.Krukenberg肿瘤
E.Crohn病
[解析]:HIV病毒感染后眼部可能出现Kaposi肉瘤以及眼眶淋巴瘤。[答案]:B
5.以下哪种细菌是人工晶体植入术后迟发性眼内炎的致病菌?()
A.淋球菌
B.痤疮丙酸杆菌
C.金黄色葡萄球菌
D.绿脓杆菌
E.肺炎链球菌
[解析]:痤疮丙酸杆菌为革兰阳性芽胞厌氧杆菌,为条件致病菌,可导致人工晶体植入术后迟发性眼内炎。其他备选菌都是眼科常见细菌,大都可引起眼内炎,但罕见导致人工晶体植入术后迟发性眼内炎。[答案]:B
6.沙眼衣原体除可引起沙眼外,还可引起()。
A.急性卡他性结膜炎
B.包涵体性结膜炎
C.流行性角结膜炎
D.出血性结膜炎
E.泡性结膜炎
[答案]:B
7.下列病原体中,很少能引起膜性或假膜性结膜炎的是()。
A.A型沙眼衣原体
B.念珠菌
C.白喉棒状杆菌.
D.腺病毒
E.β溶血性链球菌
[答案]:A
8.在革兰染色剂中未用的物质是()。
A.碘
B.甲紫
C.乙醇
D.番红精
E.刚果红
[答案]:E
9.有关衣原体的描述,错误的是()。
A.具有革兰染色阴性的细胞壁
B.细胞壁中含有胞壁酸
C.必须细胞内寄生
D.在无生命培养基中不能生长
E.吉姆萨染色呈嗜碱性胞质内包含体
[答案]:E
10.棘阿米巴感染角膜多见于何种情况?()
A.有发热史
B.有外伤史
C.有结核病史
D.有配戴角膜接触镜病史
E.有紫外线接触史
[答案]:D
[解析]:棘阿米巴角膜炎常。因角膜接触棘阿米巴污染的水源,特别是通过污染了的接触镜或清洗镜片的药液而感染发病。
11.以下对细菌的描述不正确的有()。
A.为真核细胞型微生物
B.以二分裂方式进行繁殖
C.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核质
D.有较完善的生物代谢系统
E.可分需氧菌和厌氧菌
[答案]:A
[解析]:细菌为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其基本结构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核质。细菌有较完善的生物代谢系统,以二分裂方式进行繁殖。根据细胞膜上是否有完善的呼吸链系统,细菌可分需氧菌和厌氧菌。
1.下列疾病中,不是由链球菌感染引起的是()。
A.泪囊炎
B.丹毒
C.麦粒肿
D.术后眼内炎.
E.角膜溃疡
[答案]:C
13.隐形眼镜所致的细菌性角膜溃疡是由引起的()。
A.链球菌
B.铜绿假单胞菌
C.淋球菌
D.葡萄球菌
E.沙眼衣原体
[答案]:B
往期回顾:
基础知识
眼球的解剖和生理(纤维膜、葡萄膜)
眼球的解剖和生理(视网膜)
眼球的解剖和生理(眼球内容、眼球的血液循环、视觉生理)眼附属器的解剖和生理(眼睑、结膜、泪器)眼附属器的解剖和生理(眼外肌、眼眶及其相邻结构)视路和瞳孔路的解剖与生理(视路、瞳孔反射路和近反射)眼胚胎学(眼的组织胚胎来源、胚眼的形成、视网膜发育、视神经发育、葡萄膜发育、晶状体发育、玻璃体与晶状体悬韧带发育、角膜和巩膜发育、血管系统发育、眼附属器的发育)光学与视光学基础(物理光学、几何光学、屈光学、调节与几何、正常双眼视)防盲治盲(盲和低视力的标准、世界盲和低视力的现状、我国盲和低视力的现状、几种主要致盲眼病、低视力康复)眼部常见症状体征(眼部常见症状的机制、评价、鉴别与临床意义,眼部常见体征的机制、评价、鉴别与临床意义)相关专业知识眼科药理学(总论、常用药物)考前学习计划本周学习计划:
周一:防盲治盲(盲和低视力的标准、世界盲和低视力的现状、我国盲和低视力的现状、几种主要致盲眼病、低视力康复)
周二:眼部常见症状体征(眼部常见症状的机制、评价、鉴别与临床意义,眼部常见体征的体制、评价、鉴别与临床意义)
周三:相关专业知识--眼科药理学(总论、常用药物)
周四:眼微生物学(病毒、衣原体、细菌、真菌、寄生虫)
周五:眼病理学基础及眼肿瘤总论(眼病理学基本概念,病理标本的制备,特殊处理技巧,炎症、组织创伤与愈合,眼部先天异常,眼肿瘤总论)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