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视神经坏死
视神经萎缩治疗
视神经萎缩恢复
视神经挫伤
急性视神经炎
视神经受损

火针拔罐对带状疱疹急性期的临床疗效

#寻找百度AI写手计划#带状疱疹(HZ)是由于潜伏在体内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再次激活,侵犯肢体或躯干相应神经和皮肤,出现沿着相应神经节段分布的群集带状分布疱疹,伴有以神经痛为特征的病毒性疾病。急性期疼痛部位可出现发热、瘙痒等不适感,13%~47%HZ患者在皮损痊愈后仍遗留并发症或后遗症,神经痛为最常见后遗症。机体免疫力低下是VZV再次激活的关键因素,而HZ发病以T淋巴细胞浸润为主。目前西医对于HZ急性期的治疗主要采用抗病毒、激素、镇痛药物,但高龄患者较容易遗留后遗神经痛(PHN),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针灸疗法,尤其是火针,对HZ急性期具有较好疗效。火针疗法古代称为“焠刺”“烧针”等,具有“温、通、补、消、清”的作用,能够激发人体内的阳气,提高机体免疫力,使针刺部位的血液循环加快,消除炎性反应,具有止痛效果。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火针为主治疗HZ具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在改善疼痛方面,火针联合拔罐优于其他疗法。故观察火针联合拔罐治疗急性期HZ的临床疗效时效性及安全性,并初步探讨其对HZ患者细胞免疫失衡的调节作用。

目的:比较火针联合拔罐与西药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HZ)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外周血辅助性T细胞17(Th17)、调节性T细胞(Treg)和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IL)-10、IL-17的影响。

将80例HZ急性期患者随机分为火针联合拔罐组和西药组,每组40例。火针联合拔罐组分别于阿是穴和病变神经节段夹脊穴行火针点刺、散刺后,再予拔罐治疗,每日1次;西药组予盐酸伐昔洛韦片及维生素B1片口服。两组均治疗10d。于第1~10天每次治疗前及第11天观察两组患者症状体征积分,于第1~10天每次治疗前及第11、30、60天观察两组患者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及皮损情况,于第60天统计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发生率,于治疗前后检测两组患者外周血Th17、Treg水平及计算Th17/Treg值,于治疗前后检测两组血清IL-10、IL-17含量,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

治疗第6~10天及第11天,火针联合拔罐组症状体征积分低于西药组(P0.05,P0.01);治疗第3、6~10天及第11、30天,火针联合拔罐组VAS评分低于西药组(P0.05,P0.01);第60天,火针联合拔罐组PHN发生率低于西药组(P0.05);火针联合拔罐组止疱、结痂时间短于西药组(P0.05);治疗后火针联合拔罐组Th17水平、Th17/Treg值和IL-10、IL-17含量均低于西药组(P0.05)。火针联合拔罐组愈显率为82.5%,高于西药组的62.5%(P0.05)。

早期应用火针联合拔罐可有效治疗急性期HZ,改善疼痛程度,降低PHN发生率;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HZ急性期患者Th17、Treg细胞水平及Th17/Treg值和IL-10、IL-17含量,进而调节细胞免疫平衡有关。

带状疱疹(HZ)初期病机以湿热火毒为主,表现为疱疹及神经痛症状;后期为正虚血瘀兼夹湿邪为患,表现为迁延不愈的后遗神经痛(PHN)症状。急性期出现的疱疹、神经痛给患者带来极大不适,较高的发病率也让患者心理和生理承受巨大压力。因此,如何在发病初期缩短病程、减轻疼痛及降低PHN发病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现代发现火针治疗一些热性疾病能取得良好的疗效。贺普仁将其总结为“引热外达,清热解毒”,又称“火郁发之”,治疗HZ以局部阿是穴和病变神经节段夹脊穴为主,配合点刺、散刺手法,采用“发”法治疗,引热外出,以热通郁,使得气机通畅。取夹脊穴,可调节督脉和膀胱经经气乃至全身阳气,通调脏腑经络,使瘀滞得通,正气得助。以散刺为主要操作手法,通过火针“温、清”治疗引热外出,使得气机通畅,而且有助于泄热外出。研究发现火针能通过高温灼烧机体病理组织,使得病理组织重新吸收,加快新陈代谢,促进炎性反应吸收。拔罐法治疗外科疮疡肿毒早在《外科正宗》中就有提及。研究表明拔罐的作用机制可能与提高自身免疫力、促进新陈代谢、提高痛阈等有关。火针联合拔罐作用于病灶区和夹脊穴,通过发越郁毒,起到“火郁发之”的功效,从而达到缓解疼痛、促进疱疹修复的目的。

现代医学采用抗病毒、营养神经、止痛等手段治疗HZ。盐酸伐昔洛韦可与细胞激酶和DNA竞争性结合,终止病毒的复制和繁殖,从而发挥抗病毒作用,故西药组使用伐昔洛韦抗病毒及维生素B1营养神经。由于纳入患者治疗期间未出现疼痛明显加剧,故未予止痛药物治疗。西药组使用抗病毒及营养神经治疗能减轻症状,但病情缓解相对缓慢,容易出现PHN等并发症。既往研究多为在西药治疗的基础上予火针联合拔罐治疗急性期HZ,研究设计上引入了西药的协同作用,不能直接说明火针干预的效应,且极少对火针联合拔罐治疗HZ的时效性进行评估。本研究结果提示,火针联合拔罐治疗急性期HZ患者在症状体征积分、VAS评分、皮损相关指标方面较西药组有一定优势,从连续治疗的第6天起火针联合拔罐组患者症状体征积分、VAS评分低于西药组,且能够降低患者PHN发生率。

HZ发病机制与细胞免疫失衡、血清疼痛介质含量异常和炎性反应等因素相关。当VZV在潜伏状态时,体内的细胞免疫反应激活,使机体处于应激状态,发生炎性反应。据报道,PHN的发生情况和急性期机体免疫状态有关。研究表明,HZ急性期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较正常人有明显变化,CDT细胞的缺乏可能导致水痘及HZ的皮疹扩散。研究发现HZ急性期患者血清中VZV病毒载量升高,Th17细胞及细胞因子IL-17的表达水平相应升高,推测高水平IL-17导致急性期HZ患者表现出更严重的临床症状。

Th17和Treg细胞的平衡有利于维持机体免疫稳定,关系密切又相互制约。研究表明,通过火针点刺局部使肤温明显升高,可促进机体免疫系统的启动,有利于组织恢复原有结构。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火针联合拔罐组患者Th17、Treg水平及Th17/Treg值和IL-10、IL-17含量均低于治疗前。由此推测,火针可能通过调节Th17/Treg细胞平衡,提高机体免疫防御功能,进而减轻神经炎性损伤。



转载请注明:http://www.niaodaoy.com/ssscs/138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