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回顾
患者新生儿,男,出生3天,因胎龄38+2周(足月),出生体重2.35kg(低重),生后1小时入院。
患儿为第5胎第3产,其母亲孕早期无特殊用药史及特殊疾病史,孕期时于-4-02行B超提示可疑胎儿生长受限,不规律宫缩,予心痛定、克赛0.6皮下注射。在-4-21经剖宫产娩出患儿。出生时否认窒息抢救史,羊水清亮,胎盘未见异常,脐带绕颈2周、扭转30+圈。出生后立即给予清理呼吸道、保暖等处理。因患儿足月低重儿,转入我科进一步治疗。出生后未见抽搐尖叫,未开奶,已解胎粪和小便。
神志清楚,反应良好。面色红润,足月儿外貌。全身皮肤无黄染、皮疹及皮下出血,无皮下结节、瘢痕,皮下无水肿,四肢末梢稍发凉、稍发绀。双眼球运转自如,结膜无充血、水肿、苍白、出血点或黄染。双侧颈静脉无怒张,双侧颈动脉搏动未见异常。气管居中,甲状腺未触及肿大。双侧呼吸运动对称,肋间隙未见异常,未触及胸膜摩擦感。双肺呼吸音对称,稍粗糙,双肺未闻及啰音。心前区无震颤或异常搏动,无心包摩擦感,各心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肠鸣音正常,4次/分。关节未见红肿,双下肢未见凹陷性水肿。四肢肌张力正常。
该患儿的特点:患儿男,1天,第5胎第3产,足月顺产,剖宫产,低重,生后母乳喂养。余无异常。
初步诊断:足月小样低体重儿
辅助检查
该患儿中性粒细胞增高,IgE高,APTT延长,一般情况可,治疗上,予静脉营养、合理喂养、维持电解质平衡等对症治疗。
4-24
患儿出现低血糖现象,检查糖尿病三项、垂体五项、激素六项、皮质醇、病毒两项等检查
患儿性激素六项结果异常,尤其孕酮、泌乳素显著增高。泌乳素过高使下丘脑一-垂体--性腺轴的功能降低,并使下丘脑脉冲释放降低,继而引起垂体LH和FSH分泌减少,血清睾酮降低。
启动复检程序后结果无误。
因小编最近时间正进行性激素六项的性能验证,了解到泌乳素的线性范围为0.94-ug/L,所以这个高泌乳素的结果第一时间就引起了我的注意,而且这次标本的对象还是一个男性新生儿,看来有故事?
寻找高泌乳素的原因
排查:
母体因素:遗传、感染、内分泌、免疫、血凝?
患儿本身病理性因素?
药物史
新生儿一过性的生理现象?
1、回顾母亲的病例
患儿母亲,36岁
因停经37+2周,发现脐血流异常半天
孕妇受孕形式自然,平素月经规则,末次月经年7月28日,预产期年5月5日(按末次月经第一日算起,月份减3或加9,日数加7),停经40天测尿HCG阳性,停经早期出现纳差不适,无放射线接触史;早孕期无病毒感染,未接触其他有害物;停经4月出现胎动,停经19周在我院进行建卡检查共10次;因高龄行无创提示低风险。于我院-4-02行B超提示可疑胎儿生长受限,不规律宫缩,予心痛定、克赛0.6皮下注射。
宫底高度31.00cm,腹围.0cm,估计胎儿大小2.4kg。高危因素记录有:胎儿生长受限,可疑胎儿宫内窘迫
无特殊用药史及特殊疾病史,无不良孕产史
1.胎儿宫内窘迫?2.胎儿生长受限?3.高龄经产妇
辅助检查
结合病史,孕妇受孕后停经,无甲减等情况,整体情况良好,TORCH五项、地贫筛查、G-6-PD、唐氏筛查、糖耐量试验等均无明显异常(未展示)。
结合抗心磷脂抗体、β-糖蛋白I抗体、狼疮抗凝物筛查结果,排除LA、APS等因素导致孕妇不良妊娠。
易栓症三项结果异常,但查看医嘱可知孕妇正服肝素抗凝,可能会干扰抗凝血酶活性的检测结果。且考虑抗凝蛋白活性水平的检测易受其他获得性因素(包括生理性因素)的影响,出现一过性降低,因此,一般仅凭一次实验室检测的结果并不能确诊遗传性抗凝蛋白缺陷。。
?孕妇的基本状况良好,排除遗传疾病等因素导致患儿泌乳素显著增高。
思考:那有没有可能是胎儿在母亲体内受到母血中高浓度的泌乳素等激素的影响,使胎儿出生后,泌乳激素水平就处于一种一过性的升高现象?
2、病理因素引起高PRL?
①原发性甲减?
②垂体疾病?
③下丘脑疾病?
4-30
复查患儿甲功五项、糖尿病三项
泌乳素(PRL)是由是垂体前叶分泌的一种激素,复查甲功五项,以排除原发性甲减所致的泌乳素升高。因甲减或亚临床甲减(SCH)时,如果血清TSH和PRL水平同时升高,往往提示两种垂体细胞同时增生。这种增生甚至也可形成反馈性垂体TSH腺瘤或垂体PRL腺瘤。
3、新生儿生理现象?
新生儿出生后乳腺肿大是一种生理现象,是胎儿在母亲体内受到母血中高浓度的泌乳素等激素的影响,使乳腺增生造成的。同时由于婴儿处于一种应激状态,这时候的检验结果不能说明所有问题,所以该患儿这次性激素六项的结果意义不大。
知识加油站
●壹●
高泌乳素血症
定义:泌乳素也叫催乳素(Prolactin,PRL),是垂体前叶分泌的一种激素,其主要生理作用是促进乳腺发育及泌乳。非孕妇女血清中PRL正常范围是5~25μg/L。如果血中PRL水平高于正常,则称为「高泌乳素血症」。
高PRL血症的发生原因:
生理性(运动、进食、乳头刺激、性交、妊娠、哺乳等)
药理性(如使用胃复安、抗抑郁药等)
病理性(如垂体疾病,如垂体瘤;肝肾功能不全)
高PRL血症的临床特征:
1.月经紊乱及不孕
2.异常泌乳
3.肿瘤压迫症状:
(1)生长激素(GH)分泌减低引起儿童期生长迟缓;促性腺激素(Gn)分泌减低引起闭经、青春期延;抗利尿激素分泌减低引起尿崩症;促甲状腺激素(TSH)或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分泌减低继发甲状腺或肾上腺皮质功能降低等。
(2)头痛、双颞侧视野缺损、肥胖、嗜睡、食欲异常和颅神经压迫症状等。
4.其他:雌激素水平低、多毛、其他垂体激素分泌亢进
●贰●
促甲状腺素(TSH)与泌乳素的关系:
促甲状腺素(TSH)是垂体前叶分泌的一种糖蛋白,促进甲状腺激素合成和释放,刺激甲状腺增生,数量增多,并影响人的生长发育及维持人体的代谢相关功能。TSH本不在我们常规检测的性激素六项检测中,但原发性甲减可使下丘脑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反馈性升高,而TRH是泌乳素释放因子之一,可促进泌乳素细胞的增生,可伴有垂体增大,泌乳素水平一般轻中度升高。
●叁●
正常新生儿一些特殊的生理现象
1.生理性体重下降
2.生理性黄疸
3.皮肤特殊表现
(1)胎脂
(2)生理性红斑
(3)新生儿红斑
(4)过敏性红斑
(5)粟粒疹
(6)青记
(7)毛细血管瘤
(8)太田痣
(9)色素痣
(10)Harleguin色变
(11)腮裂原残余
(12)脱屑
(13)生理性脱发
4.眼部特殊表现
(1)内眦赘皮
(2)小眼裂
(3)视网膜出血
5.口腔特殊表现
(1)马牙
(2)螳螂嘴
(3)额外齿
(4)舌系带
6.心脏杂音
据统计,约有60%正常新生儿于生后1~2天内在心前区可听到II级以下柔和收缩性杂音。是由于生后胎儿循环过渡阶段,卵圆孔生理性关闭造成。有时此区还可闻及持续性或逐渐加强的杂音,系动脉导管未完全关闭所致。杂音一般在2~4周内消失。
7.形态变异
(1)足上翻
宫内压迫所致,发生率千分之一,多见于第一胎。
(2)足底内翻
足底偏向内侧,但踝关节和足跟位置可正常。严重者可形成马蹄足样,后者可在新生儿晚期进行矫形。
(3)足趾弯曲重叠
(4)外耳异常
常见上耳轮或耳廓折叠,外展紧贴于头部等。常在生后数周内恢复正常,但宫内受压时间过长者可致双耳生长不对称。
(5)头颅骨缝闭锁
产道分娩时由于压迫可致头颅变形,骨缝闭锁轻者随生长发育头颅可变圆整,重者可致头颅异常。
(6)颅骨局部凹陷
(7)乒乓头
即颅骨软化,多见于初孕胎儿。当胎儿较早入盆时,因头大,骨盆小,头部受压,因而抑制了颅骨的钙化,生后在顶、枕骨可出现范围不一的颅骨软化区,与佝偻病无关,颅骨的钙化时间早晚不一。
(8)膝部伸直
8.乳腺肿大和泌乳
新生儿生后来自母乳的雌激素中断,生后4~7天可有乳腺增大,单侧或双侧,有的甚至会有少量泌乳。生后1~2周雌激素水平逐渐降低,最后全部排出体外,乳房肿大现象会自然消退。
9.假月经
新生女婴生后5~7天阴道少量血性分泌物,称为假月经。
一般经过2~4天后即可消失,如果出血量多,持续时间长,应注意考虑出血性疾病。
10.肠绞痛
指营养状况良好的健康婴儿,每天哭闹至少3小时,每周哭闹至少3天,发作超过3周的情况定义为婴儿肠绞痛,也称为婴儿哭吵。
一般发生在生后2~3周,主要表现为高声哭闹且难以安抚,伴有握拳踢腿和夜啼等。新生儿由于消化道尚未完全发育,肠蠕动的快慢不规则,当肠蠕动过快,肠壁肌肉发生痉挛,发生哭吵。
新生儿出现肠绞痛不是疾病,不影响生长发育。通常在生后3~4个月缓解。
11.新生儿大小便
(1)新生儿小便
新生儿肾功能发育不成熟,已发生新生儿水肿、低血钙症等。生后数小时开始排尿,每天10~20次,尿中可有微量蛋白,尿酸较多时尿液可呈粉红色。生后第一天尿量较少,约10ml,生后36小时内都很正常。随着哺乳量增加逐渐增多,每天可达10次以上,日总量可达~ml,满月前后可达~ml。
红色尿:生后2~5天新生儿可于排尿时啼哭并见尿液染红尿布,这与白细胞分解较多使尿酸盐排泄增加记忆小便较少有关,持续数天后消失。
(2)胎便
胎便是胎儿消化道内的羊水内容物包括角化上皮细胞、胎毛、胎脂等,和羊腺分泌物、胆汁等混合成墨绿色的胎粪,黏稠无臭味,随着吃奶逐渐增加和胎粪排空,大便的颜色由墨绿色转为棕色,然后转为黄色。
一般在出生后2~3天排空,持续排胎便长达1周以上者需要排除消化道畸形。
(3)新生儿正常大便
母乳喂养的新生儿多是金黄色的糊状便,有的有少量白色的奶瓣。每天次数不一,有时1~4次,有时5~6次,甚至更多些。有的新生儿2~3天甚至4~5天1次,软便或糊状,排便用力,也是母乳喂养常有的现象,俗称攒肚。
人工喂养的新生儿大便黄色或淡黄色,且多为成型便,每天1~2次,或1~3天排1次。
每个新生儿的大便规律不一样,只要精神状态好,体重在恢复生理性体重下降后逐渐增加,就不用太担心大便次数或性状。
参考资料:杨杰,陈超.《新生儿保健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
鸡蛋打散加少许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