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视神经坏死
视神经萎缩治疗
视神经萎缩恢复
视神经挫伤
急性视神经炎
视神经受损

中药贴敷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理论及案例解析

腰椎间盘突出症(LDH)又名腰椎髓核突出症,是由于腰椎间盘变性后发生的腰椎髓核突出或者膨出,压迫了脊髓、神经W及马尾神经的腰椎器质性病变。腰突症所致的坐骨神经痛是根性坐骨神经痛的一种类型,是突出的髓核压迫了坐骨神经,而导致了沿坐骨神经走行分布的疼痛、麻木等症候群。

腰突症[1]是引发坐骨神经根性神经痛的重要因素之一。L4/L5、L5/S1椎间盘突出,分别压迫L5和S1神经根,受压部位缺血、渗出、水肿,产生坐骨神经通路及其分布区域的放射性疼痛综合征。其临床表现是阵发性甚至持续发作性的腰臀部、大腿后侧、小腿后外侧和足外侧疼痛,咳嗽及用力时加剧,直腿抬高或加强试验为阳性。CT或MRI摄片显示有腰椎间盘突出。LDH最常累及L4/L5、L5/S1椎间盘。腰背伴一侧或双侧放射性下肢痛是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典型症状,放射性疼痛的性质有锐痛、钝痛、持续性或间歇性疼痛,疼痛和麻木可同时出现,腰痛反而减轻。这是因为当髓核进一步突出后,原有处于紧张状态的纤维环破裂,使其上的痛觉神经纤维张力减低,反而出现疼痛减轻。也可因髓核进一步突出,经后纵韧带直接压迫神经根,出现腿痛加重,通过大脑皮层产生反射性抑制,掩盖了腰痛,多数伴有麻木。而疼痛范围与神经根受压程度有关,一般情况下,神经根轻度受压或受刺激引起臀部疼痛,仍可步行,但步态不稳,跛行,腰部多取前倾状,或以手扶腰以缓解对坐骨神经的应力;中度重度受压或受刺激,疼痛可放射到股部及小腿,甚至到足跟足趾部位。如为L3、4间隙突出,因L4神经根受压迫,产生向大腿前方的放射痛。如果为L4、5间隙突出,沿坐骨神经传导,直达小腿外侧、足背或第1足趾。由于腰痛和下肢放射痛,多数患者采用侧卧位,并屈曲患肢;个别严重病变在各种体位均疼痛,只能屈髋屈膝跪在床上才缓解症状。间歇性跛行为腰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根,造成神经根充血、水肿、炎症反应和缺血所致。当患者行走时,随行走距离増多,导致腰背部疼痛或不适,同时感到患肢出现疼痛,麻痛加重,当取蹲位或卧床后,症状可逐渐消失。当行走时,椎管内受阻的椎静脉丛逐渐充血,加重了神经根的充血程度,因而疼痛加重。这种间歇性跛行与腰椎管狭窄症相似。肢体活动时,脊髓血管扩张,加重了对神经根的压迫,因而引起缺氧和出现症状。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常有主观的麻木,多局限于小腿、足背外侧、足跟或足底外侧,麻木多与肌肉萎缩同时存在。有些患者不出现疼痛,仅表现为麻木。麻木是突出的椎间盘压迫本体感觉和触觉纤维引起的。对腰突症所致坐骨神经痛有[2]几种机制的假说:机械性压迫机制、化学性神经根炎机制、椎间盘自身免疫机制。①机械压迫机制:突出的椎间盘组织可对邻近的神经根产生机械性的牵张或压迫损害。②炎性机制:退变或突出的椎间盘组织可产生炎症性改变,并产生多种炎症细胞因子,刺激邻近的神经根。③自身免疫反应的机制:突出的椎间盘组织引发了自身免疫。非手术治疗手段较多,且风险小,副作用小,操作容易,更能被普通患者所接受,因此是目前治疗本病的主要治疗手段,非手术疗法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基本方法,约80%、90%的患者治疗后病情可好转或治愈。其中中医治疗又是患者乐于接受的治疗方法,中医药保守治疗可促进突出的髓核的吸收,有效改善腰椎功能,促进患者康复。其中中医外治法治疗LDH具有深厚的治疗经验基础,其疗效确切、安全性好、无毒副作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疾病病机为肝肾亏损、督脉虚惫为本,致阳气不足、卫阳失固,三邪侵入导致气血痹阻、络脉不和为标,而灸法温阳散寒、袪风除湿正对LDH病机。中药治疗本病分为内服与外敷。内服中药根据其病因病机多补益肝肾、活血化瘀、袪湿通络为法,外敷药物多以活血通络、通络止痛为法。临床常用针刺[3]联合其他疗法治疗本病,取穴既有常规取穴也有经验用穴、腹针、董氏奇穴、平衡针等特色选穴。电针可改善脊神经根处血液循环,调节相应脊神经及交感干的生理功能达到止痛的作用。刺血疗法具有活血、通络、止痛的作用,正如《素问》曰“菀陈则除之”,刺血可改善局部微循环,降低血管通透性,减少炎性渗出。临床中刺血疗法多联合其他治疗治疗腰突症。但有患者对针刺及刺血疗法具有恐惧心理,不愿接受该治疗方案。用中药贴敷于相对应穴位,具有与针刺同样的原理,同时无痛苦患者易于接受,同时不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消肿止痛贴(亚宝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规格:药贴每贴重0.4g;药液每支装2ml。CFDA批件号:B号。)具有明显的消肿止痛作用,对腰突症症状缓解具有较好的效果。附临床应用案例一则。

病例:患者张某,女,45岁。以“腰痛及右臀部疼痛2个月余,伴有右下肢酸沉麻木”,医院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行理疗、针灸、手法治疗症状时好时坏。触诊查体发现,患者腰部功能活动受限,前屈、右侧旋转受限,右侧髂后上棘压痛,右侧髂嵴缘可扪及条索状筋结。舌质暗,苔白腻,舌下络脉瘀。贴敷:乳香、没药、元胡、羌活各0.5g于足三里、三阴交穴;杜仲桑寄生肉苁蓉各0.5g于局部阿是穴,3天患者反馈疼痛明显好转,继续巩固治疗。

解析:此病可归为中医“痹症”范畴,其病机为本虚标实,本虚多表现为脾肾亏虚,标实表现为“风寒湿”侵袭,日久痰阻血瘀,所以给予理气、化痰、活血制剂内服调理体质;贴敷药物行气化瘀,祛湿止痛,益气健脾。

中医贴敷疗法是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根据中药四气、五味、归经等理论,选择具有散寒祛湿、活血化瘀止痛的中药制成药粉,外敷透入皮肤,以达到治疗作用。中药药粉外用不仅疗效甚佳,而且可避免肝肾毒副作用,故安全可靠。

参考文献:

[1]李曌嫱,赵建新,田元祥,等.电针刺深度与经络感传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的影响[J].上海针灸杂志,,():-.

[2]白洁净.环跳穴针感对腰突症下肢痛即刻效应的影响[D]..

[3]李守栋.不同频率电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观察[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作者:马晶晶

春播运营平台辽宁省区学术专员,师从知名中医大师远方教授、王巍教授,熟读中医经典,自幼喜爱中医,临床经验丰富,曾发表《远方教授运用茯苓导水汤加减治疗肾性水肿临床心得》等学术论文数篇,擅长中医儿科、肾内科等疾病的中医临床及中西医结合治疗。

医生邀您测体质

扫描下方

转载请注明:http://www.niaodaoy.com/ssscs/8132.html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