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会主旨报告
01
孙自镛——新冠抗疫中检验人的责任与担当
孙教授分享了自己在抗击新冠疫情期间的切身体会和感受。作为检验人,在突发性感染疾病暴发时,及时、准确地出具检验报告结果是检验人的责任与担当。这为精准诊治患者和高效阻击疫情提供了客观依据;作为检验人,面对疫情也许没有在病房里直面一个个患者,却坚守在幕后直面一个个未知的病毒。他们撸起袖子加油干,不舍昼夜拼命干,一边争分夺秒地完成临床工作,一边熬更守夜地总结经验教训,及时给医务工作者及医疗机构提供具有借鉴意义的信息,为标准和指南的制修订提供客观依据。立足检验,直面病毒,在幕后刀尖上与病毒搏斗,为临床医务人员在病房里“抢人”指路,真正体现了检验人的价值。
02
王千秋——神经梅毒实验与临床研究进展
国内外对于神经梅毒的诊断指标及诊断标志物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目前认为RPR和TPPA可以作为VDRL和FTA-ABS的替代物用于神经梅毒的诊断。对于CXCL13和其他细胞因子、代谢产物、免疫学指标等用于神经梅毒诊断的价值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获得一定的进展。
03
刘红——新冠肺炎的皮肤表现和发病机制
COVID-19仍在全球范围内流行,对于其发病机制、传染模式和治疗方式仍未完全阐明;COVID-19的皮肤症状及ACE2和TMPRSS2在皮肤的表达提示其是SARS-COV2感染的靶器官,其潜在致病机制需进一步研究。
04
朱海琴——大疱病性皮肤检测和诊断进展
大疱性皮肤病其诊断通常基于患者的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病理学检查,其中针对特异性自身抗体的检测尤其重要,随着生命科学技术的发展,生物芯片技术等的应用为检测特异性自身抗体提供了具有更高特异性和灵敏度的新手段。
05
杨天赐——从梅毒临床问题的发现到科学研究
以神经梅毒与糖尿病的关联性为例,介绍如何立足临床工作,尤其是临床检验工作中的问题导向,发现问题、提出科学假设、解决临床问题,开展临床科学研究以及团队建设,实现科学研究的转化。
———大会主持———
卫星会议★
梅毒专场
★
01
郑康——梅毒螺旋体C57BL/6小鼠模型构建及特性研究
在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Tp在C57BL/6小鼠中经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扩散到各组织器官及其病理损伤情况,为深入探索Tp在宿主体内扩散的致病机制提供新视角。
02
林丽蓉——梅毒兔感染模型的构建及应用
讲述如何建立梅毒兔感染模型和梅毒兔感染模型的应用价值,通过案例分享课题组应用梅毒兔感染模型进行的相关研究,总结梅毒兔感染模型的局限性,为梅毒研究中梅毒兔感染模型的构建及应用提供帮助。
03
张瑞丽——梅毒螺旋体疫苗研究进展
目前梅毒疫苗研究主要集中于亚单位疫苗。已经取得成果的有抗Tp抗体,可以有效阻止兔体内的Tp扩散。其次是TprK家族,实验研究发现TprK的抗原结构与菌体的免疫逃逸相关,同时发现抗TprK抗体在感染兔体内有较强的免疫力,但目前尚未解析其晶体结构。
04
郑和平——外周血单个核细胞miRNA在梅毒诊断中的应用
梅毒感染的不同阶段,多种miRNAs的表达存在差异。研究首次发现miR--3p、miR--5p和miR--3p可能被认为是梅毒诊断的潜在生物标志物,有望成为一种新的梅毒诊断方法
05
李冬冬——神经梅毒的实验室诊断策略
根据已有的自身研究结果,提出现有神经梅毒诊断的困难与挑战。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