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注浸大中醫,離健康更近一點
視神經萎縮(opticatrophy)是以視力減退和視乳頭呈灰白或蒼白為特徵的眼科疑難病症之一,也是致盲的重要原因。
臨床表現為視力減退,視物範圍縮小,視訊光碟顏色蒼白等,屬於中醫學“青盲”的範疇,臨床治愈較為困難,但應用中醫藥治療往往可以取得良好的臨床效果。
中醫學認為,目為肝之竅,肝受血而能視,肝氣通於目;腎生髓,目系入腦。肝腎虧損。精血虛乏,目竅萎閉,神光不得發越於外;或目系受損,血絡瘀阻,精血不能上榮於目所致。
所以發病機理主要有二:一為臟腑虛損,不能濡養眼目。二為血脈瘀滯導致精微營養物質不能供養目睛。
本病的治療通常採用內服藥物和針灸外治相結合,一般情況下只要有光感,就可以取得不同程度的治療效果。中藥內治以疏肝解鬱、調補肝腎、補益氣血為主、活血化瘀、開竅明目為主要治法。
1肝氣鬱結者以疏肝解鬱為主,常用逍遙散加減,常用藥物有柴胡、白芍、當歸、薄荷、白术等。
2氣血不足的宜補益氣血為主,常用八珍湯加減,常用藥物有人參、黃芪、當歸、陳皮、生地、熟地、丹參等。
3肝腎不足的以補肝益腎為主,藥物以熟地黃、山茱萸、枸杞子補肝強腎為主加減,益精明目。4氣滯血瘀者以活血化淤、通絡開竅為主治療,以通竅活血東加減,常用藥物有丹參、桃仁、紅花、當歸、石菖蒲等。
針刺治療是運用祖國醫學的經絡學說的原理進行的,針刺眼周圍的腧穴可以疏通經絡,運行氣血,使局部的血管擴張,血流加速從而改善眼部血液迴圈,使經絡通暢,氣血調和,使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於目,從而達到治療眼病的目的。
針刺常用穴位有睛明、球後、風池、養老、腎俞、肝俞、臂臑、足三裡、足光明、三陰交等,此外,針灸還可以促進新陳代謝,提高視神經興奮性,使沒有完全喪失功能的視神經恢復活性,從而使視力提高,改善視野,獲得良好的療效。
以上資料只供參考,若有疑問,請諮詢註冊中醫師為宜。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
臨床部高級講師劉鑫醫師
長按關注,歡迎訂閱
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文字版權歸作者所有
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