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循环的介绍
微循环是微动脉与微静脉之间毛细血管中的血液循环,是循环系统中最基层的结构和功能单位。它包括微动脉、微静脉、毛细淋巴管和组织管道内的体液循环。人体每个器官,每个组织细胞均要由微循环提供氧气、养料,传递能量,交流信息,排除二氧化碳及代谢废物。
微循环的重要性及特点
微循环重要性:人体是复杂而又奇妙的机体,仅靠心脏的有限收缩力是不可能将心脏内的血液输送到组织细胞,而必须靠微血管自身的节律性的运动才能将血液灌入细胞,同时微血管的自律运动与心跳并不同步,有其自己的规律,这样微血管起到了第二次调节供血的作用,变成了“第二心脏”。
微循环的调节机制
微循环的调节主要通过神经和体液调节血管平滑肌的舒缩活动来影响微循环的血流量。
(1)神经调节:交感神经支配微动脉、后微动脉和微静脉的平滑肌,并以微动脉为主。当交感神经兴奋,平滑肌收缩,血管口径变小。由于交感神经对微动脉的收缩作用大于微静脉,使微循环中的血流量减少,血压下降。反之,微循环中血流量增多,血压上升。
(2)体液调节:缩血管物质,如儿茶酚胺等;舒血管药物,如乳酸、CO2和缺O2等。在微循环的血管中,微动脉和微静脉既受交感神经支配,又受体液因素的影响;而后微动脉和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则主要受体液因素的影响。
微循环的主要功能
物质交换
毛细血管内外物质交换是通过扩散、吞饮及滤过--重吸收三种方式,其交换的速率取决于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
毛细血管壁由单层内皮细胞组成,外面有一层基膜,总厚度约0.15-0.50μm,内皮细胞之间相互连接处存在有细微裂隙,间距约10--20nm,为粘多糖类物质所填充,在其中有直径为4nm左右的小孔,这是物质转运的途径之一。该小孔除了蛋白质难以通过外,血浆中和组织液中的水、各种晶体物质、小分子有机物均可以以扩散形式或滤过--重吸收的形式自由通过。内皮细胞膜的脂质双分子层是O2、CO2及脂溶性物质扩散的直接径路。此外,大分子物质的转运还可通过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的吞饮作用实现。
回流机制
组织液生成与回流的机制
根据滤过--重吸收学说,在毛细血管内存在着毛细血管血压及血浆胶体渗透压;而在组织间隙中有组织液静水压及组织液胶体渗透压.毛细血管内外这四种因素构成了两对力量,一对是毛细血管血压和组织液的胶体渗透压,它们是组织液的滤过力;一对是血浆胶体渗透压和组织液的静水压,它们是组织液的重吸收力。这两对力量之差称为有效滤过压。若有效滤过压为正值,则造成组织液的生成;若有效滤过压为负值,则组织液回流入血。有效滤过压可用下式来表示:
有效滤过压=(毛细血管血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组织液静水压)
人体的血浆胶体渗透压约为:25mmHg,动脉端毛细血管血压约为30mmHg;静脉端毛细血管血压约为12mmHg,组织液胶体渗透压约为15mmHg;组织液静水压约为10mmHg,故:
毛细血管动脉端有效滤过压为(30+15)mmHg-(25+10)mmHg约等于10mmHg。
毛细血管静脉端有效滤过压为(12+15)mmHg-(25+10)mmHg约等于-8mmHg。
由此看来,在毛细血管动脉端为净滤过,静脉端为净回收。血液在毛细血管中流过,血压是逐渐下降的,有效滤过压也逐渐降低至零,再往下行,血压更低,有效滤过压转为负值,其结果,毛细血管动脉端滤过的液体,约90%可在毛细血管静脉端重吸收入血。约10%的组织液则进入毛细淋巴管,生成淋巴液,淋巴液经淋巴系统又回到循环系统中去。因此,造成了组织液生成与回流的动态平衡。
如果微循环发生了问题,又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关于微循环的问题又有哪些?
微循环障碍
微循环障碍是血液理化性质的改变,使管腔狭窄,血液流速或减慢或血栓形成,使局部组织缺血缺氧甚至坏死,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微循环畅通百病不生,微循环障碍是百病之源。健全的微循环功能是保证体内重要脏器执行正常功能的首要前提,医学已证明:人体的衰老,肿瘤的发生,高血压、糖尿病及许多心脑血管等疾病、主要是微循环障碍所致,因此微循环正常与否,是人体是否健康的重要标志。
现今的生活方式、饮食、压力、污染等都是造成微循环障碍的主要外部原因。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细胞和血液会逐渐衰老,功能也自然随之退化,这是造成微循环障碍内部原因。微循环发生障碍会使很多人处于亚健康状态,严重时会导致心梗或中风等其他重大疾病。
微循环在人体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微循环出现了障碍之后,
身体各部分又会有什么影响呢?
1、神经系统
头晕痛.失眠.记忆力下降.神经衰弱.脑梗塞.中风。
脑细胞得不到足够的营养和氧气,同时细胞代谢产物因供血不足不能完全排出体外,会导致头痛、眩晕、失眠、多梦、记忆力衰退;重者发生中风、偏瘫、老年性痴呆、坐骨神经痛、末梢神经炎等。
2、心血管系统
胸闷.心慌.心律不齐.心绞痛.心肌梗塞等。
心脏细胞营养不足,心肌缺氧,从而导致胸闷、心慌、心绞痛、心率不齐,重者发生心肌梗塞,长期微动脉收缩导致高血压及冠心病。
3、消化系统
营养吸收不良.胃炎.溃疡。胃肠吸收功能不好,发生营养障碍,面黄肌瘦、腹泻或便秘;重者发生胃溃疡、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等,若肛门附近静脉回流受阻引起血管长期扩张、堆积淤血则引起痔疮。
4、肌肉关节系统
肌肉酸痛.麻木.冰冷.静脉曲张.颈肩腰腿酸痛。
肌体内产生大量乳酸等代谢产物,刺激肌体产生酸、胀、痛的感觉。如:风湿关节炎、腰肌劳损、骨质增生、软组织挫伤和关节扭伤等。
5、妇科系统
痛经.月经不调.子宫肌瘤。泌尿生殖系统发生微循环障碍时:微血管通透性改变,组织水肿,血管收缩,导致肾炎、肾衰、女性盆腔炎、月经不调、男性前列腺炎、膀胱炎等。
6、皮肤科
皮肤弹性下降,出现松弛和皱纹。
皮肤微循环发生障碍时:皮肤细胞得不到营养和氧气,局部坏死。皮肤屑脱落,还可能发生斑秃、手足癣等。-(高纯茶金补充:皮肤松弛、皱纹、黄褐斑、白发、脱发白癜风等均与局部微循环障碍有关)
茶色素对人体微循环的药用价值
血液流变性异常可引起机体功能性或器质性障碍。血液对微循环的灌注是二相流体的流变性和微流场变化及其相互作用的动态耦合过程,血液流变的异常带来微循环的障碍,二者关系极为密切。
改善血液流变性和微循环功能,对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将产生积极影响
本组病例虽然病种不同,血液流变、微循环异常的项目和程度也不尽相同,但经茶色素治疗后,双向指标同时得到改善,其中纤维蛋白原、血小板粘附率、体外血栓长度和湿重、血浆比粘度、全血还原粘度、红细胞沉降率及血沉方程K值等都较用药前降低,且有显著或非常显著差异(P0.05~0.01);微循环管袢数增多、血流加快、红细胞聚集减轻,与治疗前比较亦有显著或非常显著差异(P0.05~0.01)。
本组69例患者服药后血液流变、微循环的显著改善,反映出茶色素具有抑制患者血液高粘滞状态,打破恶性循环,有效治疗心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及其它高粘滞血症疾病的功能。
(本文资料均来自网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