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又称“冬节”、“贺冬”,华夏二十四节气之一、八大天象类节气之一,与夏至相对。冬至在太阳到达黄经°时开始,时于每年公历12月22日,古有:“斗指戊,斯时阴气始至明,阳气之至,日行南至,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也。”“日短”、“日短至”之说,这段经文从阴阳学观点阐述了冬至的到来是阴气盛极而衰,阳气开始萌芽的时候,从天文学角度说明了昼夜长短变化的依据,明确指出:冬至这一天的白天是在一年中最短的一天,太阳几乎直射在南回归线上。过了冬至后,随着太阳直射的北移,白天的时间渐渐长起来。
俗话说:吃了冬至饭,一天长一线。为公定节日,文武百官皆可放假一天。地方风俗各不相同,吃饺子,吃团圆,喝羊汤,糯米饭,祭祀等等。
从这可以看出:冬至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日子!对我们所有艾灸爱好者来说更是重中之重的日子!
一年24节气中最重要的4个节气:两分(春分、秋分);两至(夏至、冬至)。
一年中最重要的2个艾灸时间节点:三伏灸(冬病夏治);三九灸(冬病冬调)。
冬至日是三九灸的第一天,三九灸是对三伏灸疗效的补充和巩固!
为什么要冬至艾灸?
古人对冬至的说法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
冬至过后,各地气候都进入一个最寒冷的阶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进九”,我国民间有“冷在三九,热在三伏”的说法。
所谓“冬至灸”,是指在冬至这一节气,天气冷到极时,阳气开始上升,此时艾灸可补充阳气,增加人体免疫力,随自然界阳气的提升,天人合一,起到强身健体的功能。
冬至艾灸,意味着“三九灸”的正式开始!
在冬至前后三天,针对不同的身体状况选取不同穴位施行艾灸,将节气、艾灸和穴位三者结合,能够起到温阳补气、温经散寒、扶正祛邪的作用,从而提高机体的抗寒和抗病能力,提高人体免疫能力和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还具有延年益寿的作用。尤其是女性,在冬至节气艾灸,不仅能舒经络、治月经不调、痛经,还能排毒养颜,改善体寒体质;而男性在这天艾灸,能坚固体内阳气,补益肾精;对于平时反复感冒,平素虚弱多病而体质偏寒者,在冬至艾灸也均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冬至阴极一阳生,艾灸神阙正当时,莫负一年好光景,确保来年一身轻。
歌曰:“常灸神阙穴,万病自会灭。”神阙即肚脐眼,人体任脉上一穴位的名称。
神阙就是人体元神的门,我们都知道,脐带是婴儿从母体吸取营养的唯一通道,是胎儿身上最先长出来的东西。有了脐带,然后再生肾。婴儿生下来后,这条吸收营养的通道就关闭了,按压或艾灸神阙等于重启这条通道,从生命的源头激发自身的潜能,其作用在于激发人体的元神、元气。
关元穴位于神阙下三寸,具有培元固本、补益下焦之功,凡元气亏损均可使用。临床上多用于泌尿、生殖系统疾患。现代研究证实,艾灸关元穴可以调节内分泌,从而达到强身固体的作用。
命门穴是历代养生家最为重视的穴位之一,命门穴,简单的说就是生命出入的门户,它位于人体背后的正中线上,也就是腰部的两肾之间,是人体生命的来源,肾阴的活动,就像水的流动一样,需要阳气的温熏,这里的阳气指的就是肾阳,而命门穴就是肾阳藏身的地方,也就是命门之火。
“若要身体安,三里常不干”
艾灸足三里,可调节胃肠蠕动和胃酸分泌,提高多种消化酶的活性,帮助消化、增进食欲、增加营养吸收;能健脑、缓解头痛、失眠、神经衰弱等症状,改善心功能、调节心率,对调节内分泌、调节血糖等有良好效果;
还可降低血脂和血液黏稠度,预防血管硬化及脑卒中发生;
有补益肾气的作用,对耳鸣、眩晕、哮喘、腰痛、尿频、遗尿、小便不通、遗精、阳痿、早泄等有治疗效果;
对膝酸痛、软弱无力诸症、小儿麻痹、脚气、末稍神经炎等均有防治作用;能增加白细胞数量并增强其吞噬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力,对全身各系统都有强壮作用,能延缓衰老,因此把三里灸叫做长寿灸。
所以,老话说:“常灸足三里,胜吃老母鸡”、“旅行灸三里,健步行如飞”。
阴气盛极,一阳始生。冬至时节虽天寒地冻,却已有阳气逐渐萌发。在这个阴阳交替的时期,身体也应该有相应的调整,让自己去顺应自然的节奏,这样才能真正做到让自己阳气满满。
阴气盛极,寒气无孔不入。保护阳气最好的办法就是避寒,虽说这是个极其简单易懂的道理,但仍有太多人做不到或者不想做到。
一般来说,保暖的重点老年人为头部及胸背部,女性则重点在小腹及下肢。但往往大多数年轻女性在冬季的穿着都是上身厚,下身薄。痛经、不孕、关节炎与这些不良习惯关系密切。没病的时候不以为然,但生病时我想你会后悔当初的不以为然。
冬季主闭藏,万物蛰伏。这个蛰伏闭藏的过程,是在养精蓄锐,也是在保护阳气。而冬至期间阴气最盛,所以闭藏的工作应该做的更加好才对。
所谓闭藏,就是务必做到早睡晚起,不在夜间阳气闭藏的时候剧烈运动、出汗,不做任何非治疗性刮痧、拔罐、推拿按摩等令肌肤腠理舒张的活动。让心志安定,不做让情绪激烈变化的事情。
同时,平素就容易腹泻、便溏、自汗而精气闭藏不利的人,在饮食上可以用山药、芡实、小麦同大米或者小米一起煮粥吃。
而内热较重、有口气、便秘的人在阳气闭藏的冬季,则更容易上火,这时就需要多吃些白菜、白萝卜、芹菜、荸荠等通利肠胃的食物。
前面说的帮助精气闭藏的事项,同时也是帮助身体养精蓄锐,让身体阳气满满的关键。
现代社会人们所面对的各种诱惑太多,该静下来的时候我们在思考,该睡眠的时候我们在看手机,该吃饭的时候我们在喝酒,该喝水的时候我们在吃冷饮。
古人说的“以妄为常”“以酒为浆”“以欲竭其精”就是我们现代生活的真实写照,这样的状态下我们的身体又怎么可能阳气满满呢?
人体的阳气无论是由内而外的生发,还是由外而内的闭藏,这些过程都需要气血的顺畅。
而气血的条畅有赖于肝的疏泄功能,当我们的情志处于压抑、抑郁等状态下的时候,气血就容易运行缓慢,阳气也因此而运行不畅。当生发的时候,不能生发,当闭藏的时候不能闭藏。因此,良好的情绪管理也是保证阳气满满的一个重要环节。
冬至后,朋友们记住几个注意事项:
一、脖子,后颈部是风寒的窗口,这里受寒易感冒,围一条围巾可以降低一半以上的感冒机率。出门前再搓搓颈后最高点大椎穴,更好。
二、腰腹,腰为肾之府,腹为元之海,可以围个护腰。
三、膝盖和脚,寒从脚底生。女生们的冬日穿着最容易在这里掉链子
四、减少房事,冬季为万物闭藏的季节,过度开泄使的身体无法藏住生命精华,正所谓冬不藏,春必病冬至后的上午,抓紧敲一敲你大腿外侧,也就是外裤线的位置,稍用力,自上而下的敲,十分钟,一定要敲到身体发热,因为胆主升阳,这个节气是阳气升发的开始,敲敲胆经,最有助于升阳,使明年都有活力,冬至养一年,别错过,抓紧敲起来。冬至,一年中最重要的一天,你懂的...
文案选自网络,版权归于原作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