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都县立中学的前身系县立高等小学堂,清光绪卅年(年),遵照清庭“废科举”、“行新学”的诏令,丰都维新诸公,以“拯救中华,服务桑梓”为宗旨,将知县蒋履泰于光绪十九年(年)在北门学校街所建“五云书院”改为县立高等小学堂(解放前夕,县中校园仍挂有“五云书院”横匾。由训导乔松兼堂长,以秀才、举人为师。修业年限九年(初级部五年,高级部四年)。其办学宗旨是:“以培养国民之善情,扩充国民知识,强壮国民身体为根基,以使学童知作人之正理,长成皆有谋生之计虑为成效。”
民国四年,九年制改为七年制。
民国十一年,国民政府颁布壬戊学制,规定将小学堂改为小学校,七年制改为“四二”制(初级四年,高级两年)。丰都县立高等小学堂奉令改为丰都县立高等小学校。
民国十五年(年)八月,县立高等小学校添招初中一班,更名为“丰都县立中小合校,”同时招收两年制师范班一班。
民国十六年(年)奉令改名“丰都县立初级中学”。其时,学校分中学部和小学部。第一任校长为林梅荪。
民国廿五年下期,小学部迁至县中隔壁戴家院子,脱离中学部独立,取名丰都县城区小学。自此,县中只留有中学部。民国廿八年(年),因躲日机轰炸,县立初级中学校址迁至新城。民国三十三年,招收简易师范科一班,由校长李唐代管。次年春,简师班独立为丰都简易师范学校,民国卅四年(年),丰都县立初级中学始添招高中班。同年,学校迁回北门原址。这时学校有学生余人。民国卅五年(年),改名“丰都县立中学”,简称“县中”。民国三十八年(年),简师又并入“县中”。丰都解放时,县中有初中八个班,高中六个班,学生人,教职工53人。忠县、涪陵、石柱、垫江等县均有学生来校求学。
县中在北门占地平方米,备有教学楼、办公楼、礼堂、师生宿舍、厨房、食堂、盥洗室、运动场等教学、生活设施。
县中有校歌、校微。
校歌歌词:“堂哉、皇哉,庠序乐宏开。平都耸翠双桂凝香,五云深处峙三台。双标干霄塔影,浑锁大江气潆洄。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济济育英才;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济济育英才。”
校微系一狭长等腰三角形,中嵌有简化体“丰中”二字。
适存女中是丰中的又一源头。民国十八年春,在中共丰都地下县委支持下,冉廷栋(冉奠)约王诤友等发起创办私立适存女子中学。王诤友任董事长,冉奠任校长,王志五任教导主任。借“粹人俱乐部”(现丰都宾馆附近)为教室,招收初中第一班女生。半年后,王志五继任校长。各校董及商会、特业公会捐款助学。民国十九年春,购大西门罗家院子修建校舍(即现在的丰中教工宿舍)。民国廿五年,教室、礼堂落成,并继建宿舍、食堂、浴室。年,学校春秋季各收初中男生一班。次年奉省令停招男生。民国卅二年办高中。始为完中。民国卅八年有高中三个班、初中六个班,学生人。
学校以“为人类幸福而努力作人”为校训,以办学育人为民众服务为宗旨。先后聘请过钟世民、朱方淮、曾季鲁、杜桴生、傅杰等十余名中共党员和石大成等进步教师任教。
年,“适存私立女子中学”与年3月创办的“私人福人中学”合并为“适存女中”,维持私立性质。同年十一月,“适存女中”并入丰都中学。
适存校歌歌词为:“适存适应时代前进,促进时代文明,努力复努力,前进复前进。努力作人,造福人群,不愧女界先进!学业期成,世界日新,我适存之光荣!”
年上期,根椐川东教育会议精神,学校实行校务委员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同年初,年创办的“私立平都初级中学”和“复兴小学”均已停办。请求政府接管。县中接收了上述两校残存的校产,并于同年秋将高中部由北门迁至“复兴小学”,“平都中学”校址(即现在的双桂山麓校址)。
年8月,“私立适存女子中学”,在办完一学期后,呈请停办。经川东行署文教厅核准,“适存女中”全体学生及部分教职员于9月份转入县中,其校产于年由县中接收。同年11月,川东行署指示,县中由川东行署文教厅及涪陵专署文教科双重领导,更名为“川东区丰都中学”。年春,张俶知任校长。
年秋季,“川东区丰都中学”初中部由北门迁入原适存女中校址(现西门路号),是年,涪陵地区调整班级,将涪陵高中一个毕业班并入丰都中学高29班。时有高中6个班,初中9个班,学生人(其中女生人)。
年春,县文教科招收简师一班,附设于丰都中学原“适存”内,由丰中校长兼管(年春,该班调整到涪陵师范)。是年,长寿中学丰个高中新班并入丰中;石柱中学、高镇中学均停办高中,其高中班皆并入丰中。同年6月30日,蓝宗林接替因病休养的张知为“四川省丰都中学校”,简称丰中。
遵照省府通知,自年起,停招春季始业班。年春,丰一中、丰二中初54级春季班34人并入丰中,编为一班。同年秋,丰一中三下21人,丰二中三下16人并入丰中。
年底,丰中始建立党支部。从此,学校实行党支部领导下的校长责任制;校务委员会则成为监督机构,“文革”开始后,自行消失。
年3月,丰都速成师范学校创办,校址设在原“适存”内,由蓝宗林代管,该年11月停办。
同年三月,遵照团中央、教育部、全国表联联合发出的“举办高中停学行待业补习班”的通知,招收补习生51人,是为丰中复习班之始。
是年秋,高中招收新生6个班。年这6个班毕业生人,被大专院校录取名,破历史纪录。
年春,前进小学两个初中班并入丰中,同时调来了该两班的教师和工友。这时丰中已发展至初中15个班,高中11个班的规模,有在校生人,教职工86人。
年5月,丰都县体育运动委员会建立,后坝田径运动场原为丰中所有,其所有权被“体委”占有。
年,全县只留丰中继续行课。奉上级指示,丰中压缩班次,初三(3)班学生全部被动员回家生产。年秋季,停学一年支援农业生产第一线的高初中各3个班,共人。是年,全校仅14个班,人。同年秋。高初中分部管理,负责高中部管理的是蓝宗林、陈锦堂、甘新志,负责初中部管理的是杨克明,陈世禄。年秋,停止分部管理。同年秋,石柱中学高59级并入丰中。到年“文革”前,丰中保持18个班规模,高中招收丰都、石柱两县学生。
年5月29日,丰中开始“文化大革命”,学校处于关停课壮态。8月4日至9月12日,全校教职员到涪陵五中参加“八月集训”。9月,停课搞运动。11月,全校师生外出大串连。学校党群组织、行政机构全部瘫痪。大串连归来,师生纷纷组织“战斗团”。年5月,丰中红卫兵分裂为两大对立派别:“川丰红卫兵”和“云水怒红卫兵”。7月,川丰红卫兵部分武装连队参加过围攻涪陵“红贸派”于栗子寨的战斗。战斗停止后,9月学生纷纷返校。这时,学生由“川丰红卫兵司令部”管理,教职工则由“教工联”领导。双方酝酿复课闹革命,未成。
年冬,高初中66级67级奉命同时离校。年元月,高初中68级级毕业离校。川丰红卫兵组织自行解体。
年12月,由涪陵轮船公司工人组成的“工宣队”进驻丰中,同时县武装部派出军代表进驻丰中。年元月15日,丰中成立了军代表、群众组织代表。干部代表三结合的革命委员会。自元月28日起,在教职员中“清理阶级队伍”,一直持续到该年11月才结束。
自年开始,停招高中班,年又未招初中班。因此“三届生”(66、67、68)离校后,学校只剩下初69级4个班。年春季,丰中招收71级12个班,凡城镇高小毕业生,一律免考进入丰中读书。年春季,“五七中学”4介初中毕业班并入丰中初69级。同年暑假,革命会、工宣队组织教职员动员城镇“三届生”及初69级八个班年满十六周岁的毕业生上山下乡,到农村插队落户,“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年4月14日,工宣队撤走。
年初,丰中教职工参加“一打三反”运动,学校推迟至4月20日才开学。同年5月,解放军驻丰部队一个班进驻丰中,对全校师生进行军政训练。半年年,军宣队离学校。同年9月,党的组织生活恢复,建立了临时党支部。年10月19日,丰中支部正式恢复。年4月,军代表撤离学校。这时,革委会成员基本上是“文革”前领导班子的原班人马。年,恢复原教导主任、总务主任、政治处主任职务。
年春,始招收高72级两个班(两年制)。年,停招高中班:年春,复招高74级3个班(两年制)。年改为秋季招生,招收高75级。高76级扩大为6个班;高77级扩大为8个班。是年秋,全校共29个班。
年2月19日,县委派工宣队六人进驻丰中,直到年11月才撤出学校。
趁“文革”十年混乱之机,有的单位及个人,大肆侵占丰中校地。年,丰中原健身房地基平方米被农具合作工厂侵占。年初,烈士墓迁至公园后,丰中小礼堂东侧飞机洞前一大块菜园地及原属丰中的烈士墓地基平方米,又被日杂公司侵占。年,电厂修办公楼,年修厕所,共侵占丰中菜园地m平方米。同年,纺淑蓉等三家修私房,共侵占丰中菜园地、3平方米。“文革”期间,蚕茧站修房屋,侵占丰中校园地平方米。
年7月30日,丰都中学革委会被废除,恢复“文革”前的组织机构和管理体制,同时恢复原校长蓝宗林校长职务。为了充分发挥行政的职能作用,从年开始,实行党政分工:校长是国家派到学校的代表,他向政府负责,对外代表学校,对内主持领导学校行政管理工作;学校党支部必须发挥监督保证作用,确保党的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和校长及全体行政人员的地位和权力。从年起,学校在管理方面进行了改革,实行“点、面、线网络型管理”;每个学校领导成员蹲一个点(班、组、室),管一个面(年级),抓一条线(政工、教学、文体卫生、后勤)。
五十年代中期,曾设过作为班主任召集人的年级组长;六十年代中期,设立过年级办公室。
自年下期开始,设立年级组;年下期设立年级办公室,形成教研组与年级组并存的格局。年以后,进一步强调发挥年级组的作用,年级办公室成为教师活动的中心。
年2月,丰都中学校长李利华与教育局签订了《三年任期目标协议书》,丰中实行校长负责制,学校管理及财、物大权由校长负责掌握。
年,初中恢复三年制。年秋,高中恢复三年制。年4月,高78级反映复习阶段,开始文、理分科和办快慢班,将13个班中成绩好的、较好的分别集中到两个理科班和一个文科班。分快慢班后,师生反映强烈。年,停止分快慢班的做法。自高80级起,第一学年后,始文理分科。高85级第一学年第二学期就开始分文理科。此后,高二年级始分文理科,形成常规。
自年始,高中由80级以来每年招收4个班增至6个班。从年秋季开始,高中每年招收8个班并停招初中新生。年高中招收11个班。从年秋季开始,地区教委、体委决定在丰中内创办“涪陵地区青少年业余体育学校”,面向全地区招收初中足球班两班。至年,全校有25个高中班(高二、高三年级均合并为7个班),六个初中足球班。
年秋,重办高考复习班。当年办文理科各一班。以后每年办二至三个复习班。年秋,搁置至五个复习班(理三、文二)。年,降至二个复习班。年秋,共有33个教学班,学生人,教职工人(其中在职教职工人)。
丰中,五十年代就是涪陵地区五所高完中之一;年被确定为县重点中学;年升格为地区重点中学;年12月被四川省教育厅、省体委、省团委命名为“四川省足球传统体育项目学校”;年被《教育科学》杂志辑入《中国名校——中学集》,从而进入中国名校行列。年9月,国家体委授予丰中“全国体育先进单位”称号。年丰中被评为省级卫生先进单位。年被评为地区“绿化红旗单位”、“文明单位”。
年,为改善办学条件,以伍万元价格将旧大厨房转让给电厂。年,理化生实验大楼峻工;年建成新教学大楼;从年以来,先后建成七幢师生宿舍楼。新建面积1平方米。
年至年,丰中校园占地平方米,其中园林面积平方米,建筑总面积平方米。全校定资产总值为万元。
年9月,丰都中学举校搬迁至王家渡新校区并开始行课。
如今,丰都中学由解放初十几个班级几百名学生已发展成为拥有84个教学班、多名学生、名教职工的大型高完中。新丰中位于丰都新县城中心区Qa——3区,占地多亩,已投资0多万元,交通便捷,信息畅通。特别是在近几年,学校在以周勇校长为核心的集体领导下,兴建了一流的办公楼、教学楼、图书楼、科技楼、实验楼,以及标准的篮球场、足球场、田径运动场,功能齐全的食堂综合楼,宽敞舒适的教工住宅楼和学生公寓楼,配有先进“七室”:多媒体教室、电教室、电子音像阅览室、图书室、语音室、实验室、计算机室,“三系统”:监控系统、闭路电视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设施设备先进,功能分布合理。
目前,学校投资多万元用于校园的绿化美化,丰都中学正朝着“管理规范化、设备现代化、教学科学化、校园园林化”的目标迈进。
版权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只供分享,不做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