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女士晚上准备睡觉,可是一躺下突然就觉得天旋地转,太可怕了那种感觉,整个屋子里东西都在转,恶心、呕吐、吓得李女士汗流浃背,好在这种感觉很快就好了,第二天起床也晕了几秒,没有晚上重,而且白天一天未再发作,李女士未在意。奇怪的是这种现象第二天睡觉时再次出现,好像枕头有魔力,一沾枕头就晕。医院诊治后,才被确诊“耳石症”,最后在耳鼻喉科治愈了。那么,什么是耳石症呢?让我们一起去认识它吧!
一、“耳石症”
学名是“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是头部迅速运动到某一特定体位时诱发的短暂阵发性发作的眩晕和眼震,是一种自限性周围性前庭疾病。让我们一一拆解:
1.“良性”是指不严重,与脑梗或脑出血不一样,不会生命危险;
2.“阵发性”表示眩晕呈发作性,持续较短时间后缓解;
3.“位置性”意味着在头位或体位改变时眩晕发作;
4.“眩晕”是感觉自身或周围物体旋转、摇动、倾斜、升降的一种主观感觉。
我总结耳石症临床表现为:
短(发作时间短小于1分钟)
动(头位或体位变动时发生)
床(常常在起床和躺下时发生)
二、耳石症的原因
就是耳石从椭圆囊斑脱落掉入半规管而引起的。
三、那“耳石”是什么?我们能看见它么?它在我们体内起什么作用的?
1.好多人认为耳石在外耳道里,掏耳勺一掏就出来了,于是急着让大夫给他掏出来。其实,耳石并非耳道内的“耳屎”,而是在内耳前庭器官里的一种碳酸钙结晶石头颗粒,与肾结石和胆结石不一样的是正常情况下它就一直在我们体内,位于内耳椭圆囊斑和球囊斑上,所以我们是掏不出来的。
2.正常情况下附着在椭圆囊斑和球囊斑上的耳石感知重力及体位变化、维系着人体的平衡。如果没有它,身体将无法维持正常的平衡功能,无法行走、生活;
3.由于受各种原因,部分耳石颗粒会从椭圆囊斑上脱落、自由漂浮,“过山车”般滑入相邻的充满内淋巴三个半规管中;
4.当你头位/体位变动时,由于耳石比内耳淋巴内液更重,受重力影响,掉入半规管内的耳石在半规管内滚动的过程中带动内淋巴液的流动,间接或直接刺激半规管中前庭感受器-壶腹嵴上毛细胞,通过神经传导至大脑,我们就感到强烈性眩晕;
5.同时由于前庭迷走反射,头晕会引起恶心、呕吐、出汗、心悸。
四、如何根据自己的眩晕症状确定或者怀疑是“耳石症”呢?
1.眩晕发作与特定头位变动有关,比如躺下转头、翻身、起床、躺下、蹲下、低头、抬头就发作,不动时不发作,所以只能朝着一个体位睡觉;
2.眩晕持续时间短暂,常小于1分钟;
3.可伴有恶心呕吐、头重脚轻、漂浮感、平衡不稳感;
4.每天反复发作多次,连续数天至数周;
5.在发作间歇期一般无不适。
如果您有以上症状,及时到耳鼻喉科做耳石体位诱发试验等检查即可确诊。当通过检查确诊了耳石症,可以通过最有效的耳石复位治疗,通过改变头部以调整半规管角度特定的轨迹运动,引导脱落的耳石颗粒复位到前庭椭圆囊和球囊。可以通过耳石全自动转椅机器或手法复位。
经过治疗并不代表一劳永逸,它易复发,具体到每个人是不一样的。老年人、生活习性未控制更容易复发。复发后及时就医复位治疗。如果短期内复发,需警惕是否伴有其它疾病,必要时行头颅核磁共振以排除中枢性疾病。
大家可能好奇是什么原因导致的,以便平时生活中规避“耳石症”的发生。
1.其实大都数耳石症患者病因不明,属于特发性耳石症。
2.有些继发于梅尼埃病、突聋、病毒性迷路炎、前庭神经炎、内听道动脉缺血、偏头痛、头部外伤、耳毒性药物损害、耳硬化症、慢性中耳炎、年老致耳石老化、手术后、长期一个固定卧位睡觉等导致耳石脱落。
3.避免诱因可以预防疾病:劳累、熬夜、吸烟、酗酒,控制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多晒太阳适当补钙。
本文作者:张玲,周丽媛,陈钢钢,王斌全
单位: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