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楝皮
楝根木皮,紫花树,川楝皮,双白皮,苦楝,楝树果,楝枣子,森树,翠树,楝根白皮,苦楝根,苦楝根皮,苦楝根白皮,
苦,寒,有毒。归脾、胃、肝经。
驱虫常用药
1,驱虫,杀虫,用于蛔虫病,钩虫病,蛲虫病等。2,疗癣,外用于头癣,疥疮。
煎服,4.5-9克,鲜品加倍。外用适量,研末用猪脂调敷患处,以治疥癣。体弱及脾胃虚寒,肝病患者忌用。
为楝科楝属植物楝树MeliaazedarachL.的根皮。生于旷野路边,常有栽培,分布于河北以南,东至台湾省;南至海南省;西至四川、云南、西藏;西北至甘肃等省区。
以春末、秋冬季节采皮为佳,剥下根皮或干皮,晒干备用。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丝,干燥。
《别录》:楝实,有小毒。根微寒。治蛔虫,利大肠。生荆山。
《大明本草》:治游风热毒,风疹恶疮疥癞,小儿壮热,并煎汤浸洗。
苦楝皮Kulianpi
《名医别录》为楝科植物楝MeliaazedarachL.或川楝M.toosendanSieb.etZucc.的干燥树皮及根皮。四时可采,但以春、秋两季为宜。剥取根皮或干皮,刮去栓皮,洗净。鲜用或切片生用。
苦,寒。有毒。归肝、脾、胃经。
杀虫,疗癣。用于蛔虫病,蛲虫病,虫积腹痛;外治疥癣瘙痒。
煎服,3~6g。鲜品15~30g。外用适量,研末,用猪脂调敷患处。
本品有毒,不宜过量或持续久服。有效成分难溶于水,需文火久煎。孕妇及肝肾功能不全者慎用。
置通风干燥处,防潮。
苦楝皮
川楝皮、楝树果、楝枣子、苦楝树、森树、翠树、紫花树。
本品为楝科植物川楝或楝的干燥树皮及根皮。春、秋二季剥取,晒干,或除去粗皮,晒干。本品呈不规则板片状、槽状或半卷筒状,长宽不一,厚2~6mm。外表面灰棕色或灰褐色,粗糙,有交织的纵皱纹及点状灰棕色皮孔,除去粗皮者淡黄色;内表面类白色或淡黄色。质韧,不易折断,断面纤维性,呈层片状,易剥离。无臭,味苦。亦是药用植物,其花、叶、果实、根皮均可入药,用根皮可驱蛔虫和钩虫,但有毒,用时要严遵医嘱,根皮粉调醋可治疥癣,用苦楝子做成油膏可治头癣。此外,果核仁油可供制润滑油和肥皂等。果实可参见“川楝子”。
苦楝皮的功效:
驱虫药
苦,寒,有毒。
1.《别录》:"微寒。"
2.《日华子本草》:"苦,微毒。"
3.《医林籍要》:"大苦,大寒。"
归肝、脾、胃经。
清热,燥湿,杀虫。治蛔虫,蛲虫,风疹,疥癣。
1.《别录》:"疗蛔虫,利大肠。"
2.陶弘景:"根:以苦酒摩涂疥;煮汁作糜,食之去蛔虫。"
3.《日华子本草》:"治游风热毒,风疹恶疮疥癞,小儿壮热,并煎汤浸洗。"
4.《滇南本草》:"根皮杀小儿寸白虫。"
5.《医林纂要》:"杀疳、治疽。"
6.《现代实用中药》:"根皮对绦虫、蛔虫、蛲虫都有效。"
7.《湖南药物志》:"治冻疮。"
内服:煎汤,2~3钱(鲜者1~2两):或入丸、散。外用:煎水洗或研末调敷。
苦楝皮的作用:
1.治小儿蛔虫:㈠樟木,削上苍皮,以水煎取汁饮之,量大小多少。此为有小毒。(《千金方》)㈡樟根白皮,去粗,二斤,切。水一斗,煮取三升,砂锅(熬)成膏,五更初温酒服一匙,以虫下为度。(《简便单方》)
2.治小儿虫痛不可忍者:苦楝根白皮二两,白芜荑半两。为末,每服一钱,水-小盏,煎取半盏,放冷,待发时服,量大小加减,无时。(《小儿卫生总微论方》抵圣散)
3.杀蛲虫:楝根皮二钱,苦参二钱,蛇床子一钱,皂角五分。共为末,以蜜炼成丸,如枣大,纳入肛门或阴道内。(《药物图考》楝皮杀虫丸)
4.治钩虫病:苦楝皮(去粗皮)十斤,加水五十斤,熬成十斤;另用石榴皮八两,加水五斤,熬成二斤,两种药水混合搅匀,成人每次服一两。(《湖南药物志》)
5.治瘾疹:楝皮浓煎浴。(《斗门方》)
6.治疥疮风虫:楝根皮、皂角(去皮子)等分。为末,猪脂调涂。(《奇效良方》)
7.治顽固性湿癣:楝根皮,洗净晒干烧灰,调茶抽涂抹患处,隔日洗去再涂,如此三、四次。(《福建中医药》(2):43,)
8.治瘘疮:楝树白皮、鼠肉、当归各二两,薤白三两,生地黄五两,腊月猪脂三升。煎膏成,敷之孔上,令生肉。(《刘涓子鬼遗方》坐肉膏)
9.治小儿秃疮及诸恶疮,幸螋疮:楝树枝皮烧灰,和猪膏敷之。(《千金方》)
10.治虫牙痛:苦楝树皮煎汤漱口。(《湖南药物志》)
11.治蛇咬伤:苦楝树二层皮、韭菜各四两,加米酒半斤、醋四两,炖热放凉后用。伤口先行扩创,用药酒自上而下外擦,药渣外敷,内服少许药酒。(广东《中草药处方选编》)。
孙会斌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