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视神经坏死
视神经萎缩治疗
视神经萎缩恢复
视神经挫伤
急性视神经炎
视神经受损

毛毛保健春季阳气升,艾灸这4个穴位益

北京中科助力白癜风康复 http://baidianfeng.39.net/bdfby/yqyy/
中国人,感冒就用抗生素,是因为医疗市场化,为了赚你的钱;外国人,感冒就喝白开水,是因为至今还没找到有效的防治办法,只能让你无奈地干挺。结果,为了赚钱,导致滥用抗生素,使耐药性迅速漫延,人类将面临‘’明天就无药可用‘’的生存危机;无奈干挺,导致每年感冒流行期,都要付出逐年增多的鲜活生命的代价!世卫组织北京年会的主题就是‘’抵御耐药性,今天不采取行动,明天就无药可用‘’。人类将进入悲惨的‘’后抗生素时代‘’!另据官媒报道,‘’我国每年因抗生素滥用导致亿元医药费增长,同时致使八万病人不良反应死亡‘’!可见问题之严重和紧迫!也不难看到如果能成功预防感冒、减少抗生素滥用、有效抵御耐药性工程之伟大!《李氏御感散》,现在可能只有《李氏御感散》,能给你送来安全、有效、便捷、实用的预防和中止感冒发生的希望和自信。进而减少抗生素的滥用,缓解耐药性的漫延,为避免人类‘’明天就无药可用‘’悲剧的发生,尽一点微薄之力。

慢性肝病以正虚邪恋、虚实夹杂为主要病理持点,其正虚多为客邪留连日久或治疗失当所致,又以阴虚最为多见,大量临床资料表明,在慢性肝病辨证论治过程中恰当地运用护阴、存阴、养阴、滋阴等法,对提高临床疗效,改善预后转归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柔肝养阴法

适用于肝阴亏虚,肝体失柔者。临床症见低热,肝区隐隐作痛,绵绵不休,劳累后加重,眩晕,失眠多梦,乏力,双目干涩或视物不清,甚或肢体拘急痉挛,舌淡红,脉沉细弦或弦细数。《内经》云:“肝欲酸。”叶天士亦提到:“肝为刚脏,非柔润不能调和也。”

选药以酸甘柔润为主,以顺其条达之性,驯其刚悍之气。代表方剂如一贯煎、归芍地黄汤等。药如沙参、麦冬、生地黄、白芍、枸杞子、山茱萸、当归、酸枣仁、乌梅、木瓜等。现代医学证明:肝细胞周围pH值越高,肝细胞的破坏及转氨酶的释放也越多越快,辨证组方时有意识地选用一些酸味药能加快降转氨酶的速度,这是符合临床实际的。

2.滋肾养肝法

适用于肝病日久,肝阴亏虚,下汲肾水,肝肾之阴并亏者。临床症见胁肋隐痛不休,头晕目眩,失眠多梦,耳鸣,心悸,腰膝酸软乏力,时有五心烦热,口干舌燥,舌红少苔,脉沉弦细数。

“肝肾之阴,非滋腻厚味,则无以复已耗之精。”选药以味厚滋养之品为主,代表方剂如六味地黄丸、左归丸、桑麻丸等,药如生地黄、熟地黄、楮实子、牛膝、枸杞子、女贞子、黑芝麻、鳖甲、山茱萸、冬虫夏草、鱼鳔胶珠、桑椹子等。

3.培土养阴法

适用于慢性肝炎见脾阴不足者。脾阴不足,脾失濡运,精微不布,肝阴无由以生而久久不复。临床症见形体消瘦,爪甲不华,倦怠乏力,口干不欲饮,不思饮食或食后胀闷不适,手足心干而热,大便不调(或便秘,或便溏,或先硬后溏),舌红少苔而干,脉濡或微数。

《素问·刺法论》:“欲令脾实……宜甘宜淡。”选药以甘平、甘淡、清灵健运为主,代表方剂如慎柔养真汤、益脾汤等。药如白扁豆、山药、太子参、莲子肉、薏苡仁、芡实、鸡内金、粳米、石斛、玉竹、枇杷叶等。

4.养阴和胃法

适用于津亏胃燥,纳降失职者。临床症见口干咽燥,干呕恶逆,喜冷饮而量不多,胃脘部嘈杂或有灼热,食欲不振或饥不欲食,大便燥结难通,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

根据“胃喜柔润,以通为用,得降则和”的原则,选药以甘寒柔润为主,代表方剂如沙参麦冬汤、五汁饮、益胃汤等,药如沙参、玉竹、麦冬、木瓜、乌梅、竹叶、石斛、白芍、芦根、甘草等。

5.清金制木法

适用于肺阴不足,木火刑金者,临床症见肝区隐痛或灼痛,口干咽燥,干咳少痰,或有痰血鼻衄,便干溲黄,时有低热,舌红少津,脉细数。

选药以甘凉濡润为主,代表方剂如沙参麦冬汤,药如沙参、麦门冬、竹叶、瓜蒌、百合、川贝母、玉竹、芦根、生甘草、栀子、牡丹皮、藕节等。

6.益气养阴法

适用于慢性肝病见气阴两伤者。临床症见肝区隐痛,口干纳差,失眠多梦,气短乏力,心悸,或自汗盗汗,易受外感,舌红少苔,脉弦细或弱。

选药以甘平为主,代表方如慎柔养真汤、生脉饮等。药如山药、生黄芪、太子参、生白术、炙甘草、鸡内金、黄精、五味子、大枣等。

7.滋阴清火法

适用于慢性肝病见阴虚火旺者。临床症见肝区隐痛或灼痛,口苦,唇干咽燥,五心烦热,卧不得眠,或伴低热,舌红少苔,脉弦细数。

代表方剂如知柏地黄丸、滋水清肝饮等。药如知母、黄柏、生地黄、十大功劳叶、鳖甲、白薇、秦艽、青蒿、栀子、牡丹皮等。

养阴之法除上述七法外,尚有养血育阴、滋肾清肝等多种方法。临证具体应用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从辨证论治角度出发,慢性肝病阴虚证虽可见肺胃津伤、脾阴肝血耗伤、肾精虚损等不同,但津液精血本是同源异出,相互化生,相互影响,故临床用药虽有侧重,但能截然分开。

②阴虚一证,只要尚未出现较为明显的肾精亏虚的表现,选药均以平补、清补为原则,或甘平、甘凉以濡润,或酸甘以化阴。近年来有人报道:肝病阴虚型患者常表现为细胞免疫功能低下,而养阴法能使体内抗体存在时间延长,并优于滋阴法。

③人身之阴血赖脾之资生,养(滋)阴药需经脾之运化方可被吸收,且前贤早有“阴药碍脾”的明训,故养(滋)阴的同时应酌配健脾助运之品。

④临证应充分认识到“回阳易,救阴难”的特点,不可急于求成,正如缪希雍所言“难成易亏者阴也”“阴元骤补之法,非多服药不效”。益阴之法,重要一个“守”字,所谓“养阴当不厌其烦也”。

养阴固然重要,而在治疗上未虚先护,防患于未然则更具临床意义。存护之法,除及时消除导致阴虚的各个不同病理因素外,更重要的是杜绝医源性伤阴的发生,祛邪谨防伤阴。

辨治用药时,注意尽量避免损害阴津或有意识加以卫护,亦即叶天士所谓“务在先安未受邪之地”。如清热利湿慎投苦燥,清热解毒勿过苦寒。肝为刚脏,宜柔不宜伐,理气药多辛温香燥,不可多用、久用,气滞轻者一般选紫苏梗、荷梗、桔梗、枳壳、郁金、佛手、香橼、砂仁、陈皮、八月札、白蒺藜等芳香舒气之品;气滞重者及有积滞或痞块者,方可用香附、青皮、枳实等辛宣破结之品,并酌配白芍、木瓜、沙参、当归、枸杞子等以柔肝养血。再加气虚者补气勿太过,应以清补为主,药如太子参、山药等,同时佐以陈皮、茯苓等疏利之品,勿使壅滞气机,以防“气余化火”。

当我们人体的正气出现不足或者人体的免疫力下降的时候,就会导致各种致病因素,或者外邪侵犯人体导致疾病。而湿邪通常有两种,一是外湿,一是内湿。外湿多由气候潮湿,坐卧湿地而致病;内湿多因喜食冷饮,贪吃生冷瓜果等寒凉之物,损伤人体阳气所致。

每个人都渴望健康,渴望能够快乐地生活。可快节奏的生活使太多人心中充满躁动和不安,似乎一时一刻的舒适都成了奢望。而现在多数现代病都说不清原因,但都可以遵循一个原则,那就是从筋论治。

天筋藏于目,地筋隐于足

接下来继续给大家分享的是一个书中难找到的有疗效的养生之法——揉“地筋”。

道宗秘诀中有这样一句话:“天筋藏于目,地筋隐于足。”

将脚底面向自己,把足趾向上翻起,就会发现一条硬筋会从脚底浮现出来。按摩这条硬筋,把它揉软,会有神奇的功效。

养肝之揉地筋

通常脾气越暴的人,这根筋就越硬,用拇指按一下,就像琴弦一样。凡是有肝病的人,这条筋是必按之处。

肝的问题是人体的一个核心问题,肝的功能加强了,人体的解毒功能、消化功能、造血功能就会显著提高。

但肝却是最难调理的脏腑,药物难以起效,针灸似乎也鞭长莫及,古人的一句“肝主筋”,却道破了我们通往肝经的捷径——通过调理“筋”就可以修复肝。

揉这地方的时候有人会感觉这根筋软弱无力,塌陷不起,这样的人通常肝气不足,血不下行,反而需要把这根筋揉出来才好,还有人虽然这根筋很粗大,揉起来却毫无感觉,也不坚韧,象是一根麻绳,五十岁以上的男士较为常见,这样的人通常年轻时脾气暴躁,肝功能较强,但由于酗酒、房劳、忧虑等诸般原因,现已肝气衰弱,更需常揉此筋。

跪着走以养筋

在一个不太软的床上或在地毯上,跪着行走,气血就会源源不断地流向膝盖,膝盖由于新鲜血液的供养,使寒气可散,积液可消,肿痛可化。

跪膝是引血下行的绝妙方法,如有人膝盖有伤痛,就先在较软的床上跪着不动,逐渐缓缓运动,很快就会适应的,那时膝盖也就不痛了。气血不易一下子引到脚底,那就先引到膝盖,膝盖气血充足,离脚底也就不远了。

跪着走,养筋大补肝脏

道医称膝为筋之府,膝就是筋的房子,所以要常跪着走以养筋。肝又主筋,所以跪膝法又是大补肝脏的方法。

不花一分钱,更不分什么体质,只要常常调节我们脚下的“地筋”,我们的力量就会源源而发。

总之无论哪种湿邪,都会使人出现食欲不振、腹满腹胀等消化功能减退的症状,同时伴有精神萎靡、嗜睡、身体发困、不想饮水等一系列"湿浊内盛"症状。人们长期处于过度潮湿的环境中,稍不注意就容易造成湿邪入体而引发湿证。

如何知道体内是否有湿?

看看下面的症状,你有几项:

1.起床后昏沉、乏力,整日嗜睡。

2.口臭,睡觉流口水,打呼噜。

3.舌苔厚重、黏腻,舌头边缘有齿痕。

4.食欲不振,时常胃胀。

5.虚胖,水肿。

6.手脚冰凉,爱出虚汗。

符合的越多,你体内的湿气可能越重。一般到了冬天,这些湿气症状很可能会更加严重。

艾灸祛湿简单又方便

艾灸的作用有很多,在生活中适时的艾灸能够达到开郁、祛湿的作用,而且还能补阳气。第一穴:取关元穴位于脐下3寸,为养生保健强壮的要穴。长期施灸有调理气血、补肾固精等功效。用艾条灸20~30分钟或艾针灸一贴。

图片来源:《最新国家标准针灸穴位使用详解(第二版)》

第二穴:取命门穴位于人体背后第二腰椎之下与脐相对,是人体生命力的中心,为元气“住宿”的地方。用艾条灸20~30分钟或艾针灸一贴。

图片来源:《最新国家标准针灸穴位使用详解(第二版)》

第三穴:取中脘穴位于腹部正中线,脐上4寸处,相当于五指宽度。有疏肝养胃、消食导滞、和胃健脾、降逆利水的作用,能有效缓解胃部疾病的各种症状。用艾条灸20~30分钟或艾针灸一贴。

图片来源:《最新国家标准针灸穴位使用详解(第二版)》

第四穴:取足三里穴外膝眼下3寸,胫骨外侧约一横指处。足三里穴具有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疏风化湿、扶正祛邪之功能。用艾条灸20~30分钟或艾针灸一贴。

图片来源:《最新国家标准针灸穴位使用详解(第二版)》

艾灸注意事项

1.在做艾灸时,要专注。开始之前,把注意力全部收回到自己身上,艾灸时,抛去烦心事,去感受艾的热力,艾正穿入皮肤,把体内寒湿气赶出来,细细品味,在这过程中,除了艾灸的力量,还有您的精神力量,来共同治愈疾病。2.凡高热、大量吐血、中风闭证及肝阳头痛等症,一般不适宜用灸疗,但并非绝对。3.对于过饱、过劳、过饥、醉酒、大渴、大惊、大恐、大怒者,慎用灸疗。另外,孕妇少腹部亦禁灸。4.近年来还发现少数患者对艾叶发生过敏,此类患者可采用非艾灸疗法或其他穴位刺激法。

中医针灸

传统医学的宝贵遗产

针灸治病配穴一览表!

科名病证常见灸治穴位呼吸系统感冒

风门、大椎、太阳、尺泽、合谷、外关、足三里专灸风门、足三里可预防流感

肺炎

风门、心俞、肺俞、尺泽、孔最、足三里

支气管哮喘

风门、身柱、肺俞、灵台、脾俞、肾俞、天突、中脘、中府、膻中、尺泽、内关、足三里

气管炎

风门、大杼、身柱、隔俞、肾俞、肺俞、中府、膻中、中脘、尺泽、丰隆(化脓灸)

肺结核

体温正常者:肺俞、膏盲、胃俞、中脘、列缺、足三里体温略高者:大杼、身柱、曲池、尺泽,此病亦早灸长灸

循环系统高血压

百会(轻灸)、风池、人迎、肝俞、肾俞、曲池、阳陵泉、足三里、三阴交、太冲、风门(足三里、绝骨瘢痕灸)

动脉硬化大杼、大椎、肾俞、阳陵泉、足三里

冠心病

厥阴俞、神道、心俞、天宗、膻中、巨阙、曲池、郄门、大陵、太渊、三阴交、太溪心绞痛发作时,灸郄门、内关、膻中

预防中风

风池、天柱、肩井、手三里、神门、阳陵泉、风市、足三里

心律失常同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

心俞、灵台、肝俞、巨阙、郄门、小海、神门、足三里

血液系统贫血隔俞、脾俞、中脘、足三里、绝骨

白细胞减少症大椎、隔俞、脾俞、足三里、关

白血病

隔俞、脾俞、中脘、足三里、绝骨,心俞、大椎、血海

消化系统胃溃疡

中脘、肝俞、脾俞、胃俞、梁丘、阳陵泉

急性胃肠炎

中脘、梁门、水分、大肠俞、温溜、内关、梁丘、足三里

慢性胃肠炎

上脘、中脘、梁门、脾俞、偏历、足三里

胃酸过多

中脘、不容、巨阙、膏盲、胃仓、阳陵泉、中封、地机(不用足三里)

胃痉挛

中脘、梁门、章门、巨阙、肝俞、胃俞、梁丘、足三里、内廷

胃扩张

上脘、中脘、气海、至阳、隔俞、脾俞、胃俞、足三里

胃下垂

百会、中脘、大横、气海、胃俞、上巨虚、足三里

十二指溃疡

中脘、肝俞、脾俞、胃俞、梁丘、阳陵泉,胃仓、滑肉门、盲门

阑尾炎

下脘、气海、大巨、大肠俞、温溜、梁丘、阑尾穴、合谷、上巨虚,急性者宜多灸

肝功能异常

至阳、隔俞、胆俞、中脘、阳陵泉,灸法有良效

食欲缺乏、消化不良

中脘、天枢、脾俞、胃俞、足三里、三阴交

细菌性痢疾

气海、上巨虚、天枢发热加合谷、曲池;湿重加阴陵泉治愈率90%以上可酌情配:梁丘、昆仑、足三里、大肠俞、次廖、大椎

结肠炎

中脘、天枢、脾俞、肾俞、大肠俞、足三里

脱肛

百会、命门、次廖、秩边、长强、承山、合谷

腹膜炎

中脘、水分、天枢、气海、水道、脾俞、肾俞、大肠俞、足三里、三阴交

胆结石

日月、期门、梁门、至阳、天宗、胆俞、阳陵泉、外丘、丘墟、光明,用右侧穴治疗

胆囊炎

日月、期门、梁门、至阳、天宗、胆俞、阳陵泉、外丘、丘墟、光明,用双侧穴位

肝脏疾患

期门、中脘、隔俞、肝俞、胆俞、至阳、阳陵泉、蠡沟、曲泉、外丘、中都、中封、太冲

神经系统中风(脑出血)

病初发,小艾炷灸百会1~3壮,使血管收缩,足三里、三阴交各灸5壮,降低血压,防止出血

偏瘫(中风后遗症)

天柱、心俞、肝俞、肾俞、曲池上肢瘫:曲池、合谷、臑俞、手三里、阳池下肢瘫:秩边、环跳、足三里、阳陵泉、绝骨、三阴交

神经衰弱

百会、风池、大椎、心俞、肝俞、肾俞、中脘、曲池、神门、阳陵泉、足三里、三阴交

失眠心俞、肾俞、神门、足三里、三阴交

嗜眠百会、风池、神门、足三里、太冲

三叉神经痛

上支痛:阳白、太阳、悬颅、颊车、列缺、赞竹中支痛:上关、下关、听会、颧髎、合谷下支痛:颊车、翳风、大迎、合谷、侠溪

坐骨神经痛

肾俞、大肠俞、次髎、环跳、秩边、殷门、委中、阳陵泉、三阴交、绝骨,病灶段夹脊灸

脊髓炎

大椎、大杼、身柱、筋缩、肾俞、阳关、次髎、中极、阳陵泉、三阴交、绝骨,病灶段夹脊穴

上肢神经麻痹及肌肉萎缩

风池、天柱、大椎、肩禺、曲池、合谷、外关、尺泽

下肢神经麻痹及肌肉萎缩

环跳、髀关、殷门、委中、阳陵泉、足三里、承山、绝骨

泌尿生殖系统急、慢性肾炎

三焦俞、盲俞、肾俞、命门、中脘、水分、中极、阴陵泉、三阴交、复溜、水泉、太溪

肾病综合征肾俞、命门、太溪、京门,随症选穴

肾结核

脾俞、肾俞、京门、中脘、水分、足三里

肾萎缩

三焦俞、盲俞、肾俞、命门、中脘、水分、中极、阴陵泉、三阴交、复溜、水泉、太溪、关元

膀胱炎及尿道炎

肾俞、膀胱俞、次髎、气海、水道、中极、阴陵泉、三阴交、金门

遗尿症(夜尿)

肾俞、关元、中极、尺泽、足三里、三阴交

尿血命门、神门、血海、三阴交、水泉

尿频、尿失禁

肾俞、关元、大赫、中极、尺泽、三阴交、曲泉

阳痿症

肾俞、命门、次髎、中脘、关元、中极、足三里、太溪

遗精、早泄

心俞、肾俞、志室、命门、次髎、关元、足三里、三阴交

男性不育症

长灸关元、肾俞、三阴交精子发育不良可用艾卷经常温灸双侧睾丸

内分泌系统糖尿病

脾俞、三焦俞、膏盲俞、肾俞、中脘、水泉、气海、阳池、足三里、三阴交

甲状腺功能亢进

风池、风门、肾俞人迎、天突、手三里、足三里、阴陵泉

甲状腺功能减退

风池、风门、肾俞人迎、天突、手三里、足三里、阴陵泉,长期施灸

运动系统风湿性关节炎

肩关节:肩禺、秉风、天宗、肩贞、曲池、条口、肩内陵肘关节:曲池、天井、尺泽、手三里、小海、合谷膝关节:内膝眼、外膝眼、足三里、阳陵泉、委中、梁丘踝关节:足三里、昆仑、太溪、解溪、丘墟

肩周炎

天髎、臑俞、天宗、秉风、肩禺、曲池、条口、四渎、外关

脚气足三里、解溪、绝骨、三阴交、八邪

类风湿关节炎

发病关节附近及局部施灸,为必灸之点

落枕天柱、肩井、落枕穴,灸患侧

腕关节综合征

阳池、阳溪、大陵、外关、合谷、曲池、列缺

外科及皮肤科腱鞘炎灸局部乳腺炎(乳痈)

肩井、天宗、膻中、足三里,未溃者隔蒜灸疮头,已溃久不收口隔附子饼灸疮口

痔疮

孔最、二白、次髎、秩边、长强(针)、承山

扭伤

局部和对应点灸

(在对侧或病灶最痛点相应处)

荨麻疹

风门、身柱、肩禺、血海、足三里、阳交

湿疹肩禺、曲池、阴陵泉

阴囊湿疹或多汗肾俞、三阴交、阴陵泉、太冲

痤疮

曲池、合谷、肝俞、肾俞、足三里、三阴交

皮肤病隔俞、曲池、血海

网球肘

用非化脓灸压痛处,直接灸散开多点,多次灸即愈

妇科子宫位置异常

中脘、气海、阳池、肾俞、气海、三阴交、大敦

子宫痉挛

中脘、气海、大巨、次髎、阳池、三阴交、阴陵泉

子宫附件炎

中脘、气海、大巨、次髎、阳池、三阴交、阴陵泉、归来

月经不调

肝俞、肾俞、次髎、关元、归来、三阴交、太冲

痛经

气海、归来、命门、次髎、秩边、中都、地机、三阴交、水泉

功能性子宫出血

隔俞、肝俞、脾俞、次髎、血海、隐白、大敦(单灸隐白、大敦或选一穴)

绝经期综合征

肾俞、次髎、关元、足三里、三阴交有良效

不孕症

关元、子宫、胞户、命门、次髎、肾俞、三阴交、地机,长期施灸

子宫脱垂百会、关元、气海俞、三阴交

乳汁不足膻中、乳根、中脘、阳池、内关、少泽

习惯性流产

关元、肝俞、脾俞、命门,提前施灸、超过流产期

产后出血血海、大敦

白带多

气海俞、次髎、大巨、关元、中极、地机、三阴交

子宫癌

大椎、肾俞、次髎、关元、归来、筑宾、三阴交,要长期直接施灸

五官科麦粒肿(目疮)

天柱、风池、身柱、肝俞、阳白、太阳、曲池、合谷、内廷、足临泣,此病频发,可连续施灸

结膜炎

心俞、肝俞、童子寥、赞竹、曲池、足三里、足临泣,局部用针,远处用灸

角膜炎天柱、肝俞、肾俞、足三里、光明

视力模糊

太阳、风池、天柱、肝俞、合谷、养老、足三里、光明

视神经炎及萎缩

睛明、球后、承泣、风池、肝俞、光明、足临泣

近视

太阳、阳白、风池、肝俞、足三里、光明

鼻炎

上星、迎香、风池、风门、曲池、手三里、合谷或肺俞

中耳炎

听宫、听会、翳风、肾俞、完骨、少海、中诸、太溪

耳鸣

听宫、听会、翳风、肾俞、完骨、少海、中诸、太溪

咽喉炎

大杼、风门、大椎、翳风、人迎、尺泽、列缺、少商(放血),速效

盗汗百会、肝俞、阴郄穴、后溪

呕吐身柱、上脘、内关、足三里

水肿

肾俞、三焦俞、膀胱俞、中脘、关元、水分、阴陵泉、三阴交

腹痛

上腹部:上脘、中脘、梁门、梁丘、足三里下腹部:天枢、关元、内关、公孙

哮喘

大椎、肺俞、膻中、肾俞、中脘、关元、足三里

心悸内关、膻中、心俞、足三里

腰背痛

大杼、肝俞、肾俞、次廖、委中、承山

脚跟痛仆参、水泉、申脉、照海、局部灸

便秘

左腹结、天枢、神门、支沟、大肠俞、足三里

?

身体虚弱大椎、中脘、关元、足三里

3月18日

悟石书院

农历二月二十五

《红旗文献》原创作品

阳池穴出自《针灸甲乙经》,是手少阴三焦经的穴位,被称为“三焦经源”,本穴物质为阳热之气,性干燥,表现出三焦经气血的本源特性,故为三焦经原穴。

中医认为阳池穴具有通调三焦、清热通络、益阴增液的功效,临床当中主要用于治疗腕关节肿痛、手足怕冷等病症。

取穴位置

位于腕后区,腕背侧远端横纹上,指总伸肌腱的尺侧缘凹陷中,取穴时在腕背面,由第四掌骨,向上推至腕关节横纹,可触及一凹陷处,按压时有明显的酸胀感,即为阳池穴。

相信很多人都有手脚冰冷的毛病,特别是女性朋友居多,即使炎炎夏日,许多人的手脚都是凉的。

想要治疗四肢厥冷,就必须得改善卫气不足,气血运行不畅的症状,而阳池穴当仁不让。

刺激这个穴位可以恢复三焦经的功能,激发阳气,并将热能传达到全身。另外,它也联系着经络中与重要的内脏器官相对应的穴位。

除了手脚冰冷,阳池穴还可以调节内脏器官的功能,对感冒、气喘、胃肠病、肾功能失调等疾病都有助益,与合谷穴一起称得上是“万能穴位”,值得大家牢记在心上。

操作方法

刺激阳池穴,最好是慢慢地进行,时间要长,力度要缓。最好是两手齐用,先以一只手的中指按压另一手的阳池穴,再换过来用另一只手的中指按压这只手上的阳池穴。这种姿势可以自然地使力量由中指传到阳池穴内,还用不着别人帮忙。

如果嫌麻烦,也可以直接以此穴为中心,互相搓揉手背就可以。在手背摩擦生热的同时,阳池穴就会得到充分的刺激,从而达到温暖全身的效果。

《黄帝内经》称肝为“人体的将军”,这位将军的任务就是率领“军队”,抵御体内累积以及体外不断入侵的毒素。

如果肝经出现了异常,身体即会呈现各种不适的症状,如脸色不佳、喉干、恶心、下痢、阴痛、腰痛、脚的第三指痛、焦燥、缺乏决断力等。

欢迎加入悟石书院書畫聯盟平台!

常为新的岁月,

见证文艺的火光,

我们在一起。

——请

转载请注明:http://www.niaodaoy.com/ssswshf/647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