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se:患者,男性,31岁,因“双下肢麻木3周,伴右眼视物模糊1周”入院。患者3周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下肢麻木不适,低头动作时可诱发一过性双下肢向下过电感。1周前出现右眼视物不清,右眼较左眼存在色差,走路无影响,持物无异常,无言语不清,无饮水呛咳,无头痛、恶心、呕吐无四肢抽搐,无大小便失禁,无意识丧失。神经系统查体:Bp/96mmHg,发育正常,营养良好,自主体位,查体合作。神志清,精神可,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双眼球各个方向运动正常,四肢肌力及肌张力正常,双侧Hoffmann征阳性,余病理征阴性,深浅感觉未见明显异常,共济合作,颈软,脑膜刺激征阴性。
病灶影像分析—
颅脑MR脑内及颈髓内多发异常信号,考虑脱髓鞘病变;颅脑MRI强化检查:双侧大脑半球及脑干多发片状及环状强化病灶,部分病灶边界清楚,左侧枕叶者病灶较大,约15mm,无明显效应,脑室脑池无扩大变形,中线结构无移位,幕下小脑、脑干无异常改变,矢状位扫描垂体大小形态正常。完善寡克隆区带阳性。
答案:多发性硬化(MS)
该医院神经内一科住院患者,意在学习,无其他商业用途,如有不妥,请联系我们
多发性硬化(MS)一、概述
多发性硬化(MS)是中枢神经系统炎性脱髓鞘疾病。好发于20~40岁,女性多见,其显著特点为时间上的多发性(多次发作)及空间上的多发性(多个部位发作)。临床上存在大量将MS误诊为其他疾病以及将其他疾病误诊为MS的情况,其主要根源是MS临床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缺乏特异性生物检测指标,然而如果不及时明确诊断并进行针对性治疗,则会延误病情而导致较高的致残率和病死率,给患者及家庭带来巨大的痛苦。
二、诊断要点
2.1临床表现
通常亚急性起病,急性或隐性起病少,由于可累及患者的大脑半球白质、脑干、小脑、脊髓(尤其是侧索和后索)及视神经,临床表现因累及部位不同而多种多样。少见的症状及体征有全面性癫痫发作、强直性发作、头痛、三叉神经痛、阵发性构音障碍/共济失调、阵发性瘙痒、舞蹈症/手足徐动症、肌阵挛、单侧面肌痉挛、局限性肌张力障碍、下运动神经元体征、不安腿综合征。体征常多见于症状。MS诊断的临床特征有视神经炎、核间性眼肌麻痹、痛性强直性痉挛等。
2.2辅助检查
2.2.1脑脊液(CSF)免疫学检查对MS的诊断十分重要[3]:①单个核细胞轻度增多或正常(一般<15×/L),通常≤50×/L。部分蛋白轻度增高。②IgG鞘内合成检测,CSF-IgG指数是IgG定量指标,IgG指数>0.7提示鞘内合成。CSF-IgG寡克隆带(OCB)是IgG定性指标,CSF-OCB并非MS特有,应同时检测脑脊液及血清。
2.2.2视觉诱发电位:①适用于临床上无视觉通路受累的情况下为临床提供第2病变的证据。②MS异常VEP表现为P潜伏期延长,两眼P潜伏期不同,但波形保持完整。③其他类型诱发电位对MS诊断无帮助。
2.2.3MRI检查为MS临床诊断提供可靠依据,可作为确诊MS首选无创检查方法。①脑部多发的大小不一的长T1、T2信号,多位于侧脑室体部及前角和后角周围、半卵圆中心、胼胝体、小脑和脑干,其中紧邻脑室的病灶常和脑室垂直[5]。急性期病灶常被钆造影剂增强。②脊髓T2信号,长度少于3mm,多为1~2个椎体节段,横断面呈不完全累及,无脊髓水肿或很轻,可为钆造影剂增强。
2.2.4MS空间多发性的MRI诊断标准:在侧脑室旁、近皮质区、幕下、脊髓4个区域中至少2个区域有≥1个T2病灶。若患者有脑干或脊髓综合征,其责任病灶不在MS病灶数统计之列。
2.2.5MS时间多发性的MRI诊断标准:①不管何时行基线扫描,随访MRI检查与基线MRI相比出现新发T2或钆增强病灶。②任何时间MRI检查发现同时存在无症状的钆增强和非增强病灶。需具备以上2项中的1项。
三、诊断原则
MS以病史和体征为基本依据,必须除外其他疾病。充分结合MRI特征性表现,当出现脱髓鞘难以解释的状况时,应寻找其他亚临床证据。要点在于其病灶具有3个特点:①时间的多发性;②空间的多发性;③排除其他可能。新的阳性症状、体征必须持续24h以上视为复发,2次临床发作必须间隔1个月以上。
四、临床分型
4.1复发缓解型:最常见,80%发病初期为本型,表现为明显的复发和缓解过程,每次发作均基本恢复,不留或仅留下轻微后遗症。随着病程的进展多数在5~15年内最终转变为继发进展型。
4.2继发进展型:是复发缓解型后的一型,在复发缓解阶段以后,疾病随着复发不能完全缓解并留下部分后遗症,逐渐加重的过程。
4.3原发进展型:少见,约10%~15%最初即为本型,没有缓解复发过程,缓慢进行性加重,并且病程>1年。
4.4进展复发型:少见,约5%~10%,始终呈缓慢进行性加重,有少数缓解复发过程。
五、鉴别诊断
早期病例易于其他可能疾病相混淆,必要时应该做充分的实验室检查。
5.1结缔组织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白塞氏病、干燥综合征、系统性血管炎。
5.2感染性疾病,如脑囊虫、螺旋体感染、Lyme病、梅毒、艾滋病、进行性多灶性白质脑病等。
5.3遗传代谢性疾病,如脑白质营养不良、CADASIL、维生素B12及叶酸缺乏等。
5.4其他脱髓鞘病,如视神经脊髓炎、ADEM。
5.5其他疾病,如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结节病、淋巴瘤、血管畸形、腔隙性脑梗死等。
六、药物治疗
6.1MS的治疗原则
早期治疗,不同阶段采用不同治疗策略。急性期以减轻症状、尽快改善残疾程度为主。缓解期以减少复发、减少脑和脊髓病灶数、减缓疾病进展及提高生存质量为主。同时给予对症、心理治疗,减轻病痛。
6.2急性发作或复发后药物治疗
6.2.1激素治疗:可加速急性发作期的恢复或缩短复发期病程,但不能预防发作。对重度和频繁复发或快速进展型MS无效。任何形式的延长激素用药对神经功能恢复无长期获益。定期激素冲击对继发进展型患者的长期治疗可获益,能减缓疾病进展和脑萎缩程度。成人中~重度病例采用甲基泼尼松龙大剂量短程疗法:通常剂量为1g/d,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mL中静脉滴注,连用3~5d,然后改为口服泼尼松1mg/(kg?d),通常为每天60~80mg,在4~6周逐渐减量停用。若在激素减量的过程中再次复发,出现新的体征和/或MRI新病灶,可再次甲基泼尼松龙冲击治疗。激素的起效时间一般在24~72h,通常24h见效,患者用药后很快感到好转,诱发电位和MRI也能看到不同程度的好转。对症状较轻的患者可采用口服泼尼松80mg/d,1周,依次减量为60mg/d,5d,40mg/d,5d;随后每日碱10mg,逐渐减量停用。用药中要常规补钾、钙、改善微循环及保护胃黏膜。大剂量激素引起的心律失常,仍无有效的预防方法。还应尽量控制激素的量和疗程以预防骨质疏松、股骨头坏死、严重骨折等。用药前应进行感染筛查,排除用药禁忌证并取得激素使用的知情同意书后方可进行。
6.2.2静脉注射人免疫球蛋白:适用于急性明显致残的复发,并且对激素的反应欠佳。每千克体质量0.4g/d,共用5d,以后可根据病情每月加强治疗1次,用量仍为0.4g/(kg?d),连续使用3~6个月。禁用于IgA缺陷患者。
6.3缓解期治疗(疾病调节治疗)
干扰素-β适用于复发-缓解型及继发进展型,对急性恶化效果明显,可减少复发,明显减少脑MRI所见的病灶活动性。醋酸格拉太咪尔可减少早期复发-缓解型MS复发次数,但对重症患者无效。硫唑嘌呤可降低MS复发率,不影响残疾的进展,用于不宜应用干扰素/醋酸格拉太咪尔且频繁发作的MS或快速进展的MS。禁用于存在硫代嘌呤甲基转移酶等位基因纯合突变的患者。前8周每周查1次。用法为开始50mg/d,每周加1次量至2~3mg/(kg?d),分2次口服。疗效差者组合方案可能会有帮助,包括激素、免疫球蛋白及免疫调节类药物。
综上所述,MS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早期症状不典型,难以确诊,如结合MRI、诱发电位和脑脊液免疫学检查,可提高对MS的诊断,正确的药物治疗在缓解MS中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