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视神经坏死
视神经萎缩治疗
视神经萎缩恢复
视神经挫伤
急性视神经炎
视神经受损

运动神经元肌萎缩侧索硬化症中医可以治

北京专业治疗白癜风医院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

运动神经元病(MND)是一组病因未明的选择性侵犯脊髓前角细胞、脑干后组运动神经元、皮质锥体细胞及锥体束的慢性进行性神经变性疾病…MND在中医学中并无对应病名,因其主要表现为四肢远端进行性肌无力、肌萎缩、肌张力高、肌束颤动、呼吸和吞咽障碍,虽可出现不同组合式症状,但仍以肌无力、肌萎缩为核心症状,与传统医学痿证表现极具相似,故仍可借古之经验以阐释今病,进而揭示其中医核心病机。

1、传统中医对痿病的认识

痿证记载首见于《内经》,其文指出“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致痿之外邪因素及“五藏因肺热叶焦”之邪热伤津致痿病机,提出“治痿独取阳明”及“各补其荣而通其俞,调其虚实”的治痿大法,奠定中医论治痿病的大体框架。《难经》虽秉承《内经》五脏痿之意旨,但指出“从上下者,骨痿不能起于床者死”的痿病预后问题,表明痿病从上焦(肺为主)起始至下焦(肾为主),则预后不良。随后《太平圣惠方》以虚劳致痿立说,《扁鹊心书》指出“虚寒之证,亦颇不少”之肾阳亏虚致痿观点,并创金液丹内服、灸关元穴外治以壮肾阳、长肾气,突破前人框架,弥补痿证无寒之空缺。

金元张子和多以火论痿,直断痿病无寒;李东垣重视湿热及脾胃亏虚致痿论,无非重中焦脾胃耳;朱丹溪论痿证不用风药,分湿热、湿痰、气虚、血虚、瘀血论治。

《景岳全书》论痿阐发元气败伤,《诸病源候论》从外感受风、内伤由于脾胃亏虚分析病因,总之,各家对痿病病因病机的认识独具见解,多集中在肝、肾、肺、脾胃诸脏腑病变,或虚或实、或湿或瘀,极大地丰富了中医药治疗痿证的宝贵经验,为后人进一步探索、发掘巨大的医源宝库提供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中医痿证是一种病证,根据其特点,可对应西医学中多发性神经炎、运动神经元疾病、脊髓病变、重症肌无力、周期性麻痹等。又因MND尚可有颤证、喑痱、痉证及气血病症等临床表现,故我们应取精去粕,融古汇新,在临床研究中进一步探知其机理奥义之所在,方可切中机要,以奏效机。

2、现代对MND的中医病因病机探究

目前,MND病因病机尚不明确,西医缺乏有效治疗手段,中医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经验,特别在分析和治疗复杂疾病上具有独特优势。为此,近代医家多从脏腑、经络、气血阴阳角度探讨。刘友章认为本病以脾肾亏虚为本,覃小兰等重用补气药以疗此疾,吴以岭等从奇经论治、谢仁明等提出络脉致病,亦有赵晶等从肺脾论治此疾。

鉴于近年对MND的临床实践积累,我们重新审视,探究根源,提出新见解以指导临床。

3、建立肺脾肾为轴气血周流为线探讨MND

敲定主轴、酌选奇经

运动神经元病起病隐匿,出现缓慢进行性加重之肌无力、萎缩,据此可属中医“内伤痿”范畴。目前多数医家认为此病从虚论治方为妥切,虽有标实,亦当以虚为主。《内经》提出“五脏痿”理论,其中“肌肉不仁”之肉痿与MND肌肉无力及萎缩、“骨枯而髓减”之骨痿与脊髓前角细胞运动神经元丢失的描述极具吻合,从而提示我们可从中医角度脾(胃)、肾论治MND。

脾胃者,位居中焦而属土,脾升胃降,斡旋不止,土性敦厚,可生万物,腐熟水谷以化气生血而灌溉四旁。又因脾主四肢肌肉,故提示四肢肌肉的荣枯与脾脏息息相关。《素问·太阴阳明论》云:“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又云:“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李东垣指出痿证大抵由脾胃虚弱引起,和《素问》阐释有异曲同工之妙,从而提供脾胃失运则气血化生乏源,四肢失养而痿病作的理论依据,亦同MND患者出现肌无力、肌萎缩吻合。

MND病情复杂疑难,应从多重病机中论治,探究根源,从本论治,方符合临床而能获良效。

MND患者临床表现除肌无力、肌萎缩外,尚有神疲气短、口内多涎、言语不清、甚则呼吸短促困难等延髓症状,说明肺脏病变亦参与疾病的始末。肺为“水之上源”,有“华盖”之称,主气而司呼吸,为“娇脏”而不耐寒热,肺热或肺气亏虚皆可致高源化竭,宣降布散不及,不能佐心治节以周身气血,五脏百骸未得气血濡养而变生痿疾。张氏亦明言“胸中大气下陷,气短不足以息,或努力呼吸有似乎喘,或气息将停,危在顷刻”,这与MND呼吸肌无力甚则呼吸衰竭十分吻合,故我们提出培元气、益肺气为治疗MND大法之一。现代研究证实,大部分运动神经元患者存在肺功能及呼吸肌肌力下降,这也为肺脏必损的理论提供可靠的实验检查依据。

肾与督脉,孰为发病之源

督脉虽可督领一身阳气,然亦全赖肾中一点真阳温煦蒸动气化所得。易经中所言“坎卦”乃一点真阳含于二阴之中,历代医家均认为一点真阳指命门之火、先天肾阳,未闻指奇阳或督脉之阳。下焦命门真火发动则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经气循行不息,五脏六腑气化周行,于是乎生命欣欣向荣。肾主骨生髓,脑为髓海,肾气充足则化生精髓充养脑络。《针灸大成》言“督任原是通真路”,说明任、督二脉乃元阳通行的道路,非一身阳气根本所在。

无论是虚损致经脉失养或实邪阻滞经脉致气血不能畅达,患者均存在气血运行不畅的共同病理基础,故一旦确诊为运动神经病的患者,始终把握气血周流为线贯穿疾病始终的原则,可发机于先,以延缓患者病情的进展。

轴线二者关系

MND病机主要涉及肺、脾、肾三脏,对应三焦而成主轴,主轴病变累及周身气血运行不畅而贯穿疾病始末成一线。轴定线生,线随轴转,二者不可分割。

分两大主系论治:

(1)元阳衰败,脾胃虚衰,肺气必损;

(2)髓减精竭,脾胃虚衰,肺津必伤。当然二系亦可交叉并存,而且抓本之际亦当酌情调补奇经、祛标实、畅气血,通经络,方才适合临床病情之复杂。

总之,我们提出以肺、脾、肾三脏以应上、中、下三焦为主轴、其根源在肾,枢纽在脾(胃),肺脏必伤,气血周流贯穿始终为线论治MND的理论,因本病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选择性丢失与中医“髓减”概念极具吻合,故又提出在临证运用益气填精补髓中药之际,可参用兴奋神经元中药。

运动神经元病是一组以不明原因的上、下运动神经元慢性进行性损伤为特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本病致死率、致残率高,目前无法治愈,西医多以利鲁唑延缓病情发展,当效果不理想。王世龙医师运用补肾健脾法治疗1例以延髓麻痹为首发症状运动神经病,现介绍如下:

1、病例报道

患者女性,77岁,因“咀嚼无力伴吞咽异常1月余”来诊。

西医诊断:1.重症肌无力?2.高血压。

中医诊断:痿证(脾肾阳虚)。

于年5月14日来诊。患者1个月前无明显原因出现咀嚼无力伴吞咽异常。症见:形体消瘦,神疲肢倦,咀嚼无力,吞咽异常,长时间讲话后言语不清,甚至言语不能,无饮水呛咳,无肢体运动障碍,时有头痛头晕,纳食不佳,二便可,舌质淡红,苔薄腻,脉细弦。

患者曾于年11月16日因“双眼睑下垂”医院就诊,当时无咀嚼无力,无吞咽困难,查头颅核磁共振:头颅未见明显异常;双侧筛窦及上颌窦黏膜增厚。

肌电图:

1)重复电刺激可见低频递减(左三角肌)作小指展肌未见低频递减或高频递增。左眼轮轧肌未见低频递减。

2)上下肢运动及感觉传导未见异常。

3)针级肌电图未见肌源性或神经源性损害,新斯的明试验阴性,后行“双眼睑提拉术”。既往有高血压病史。否认家族遗传病史。

体格检查:

额纹、鼻唇沟变浅,双眼闭合、上抬有力,口角不低,伸舌居中,悬雍垂居中,咽反射减弱;颈软无抵抗,转颈和耸肩对称有力,脑膜刺激征(-);四肢肌肉无震颤、萎缩,未及压痛;四肢肌肉、肌张力正常,四上肢腱反射(++);双侧病理征(-);四肢浅深感觉正常;共济运动正常。记忆力下降。

辅助检查:

血脂:总胆固醇5.79mmol/L,甘油三脂1.81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3.85mmol/L,肌酸激酶U/L;转铁血红蛋白1.84g/L。余生化检查未见明显异常。新斯的明试验阴性。

心电图:

1)窦性心律;2)肢体导联低电压。

胸部高分辨率CT扫描:

右肺中叶实变影,考虑炎性病变的可能;右下肺小结节影,建议定期复查;两肺局限性纤维化;动脉粥样硬化;肝脏多发囊肿可能。

头颅核磁共振:

轻度脑萎缩;头颅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未见明显异常。

肌电图:

重复电刺激:右面神经、右侧副神经、右侧尺神经高、低频的超强电刺激未见明显的改变:重复电刺激,右侧腋神经低频刺激阳性(安静和运动后均阳性);周围神经损伤。

耳鼻喉科会诊示:

咽喉未充血,扁桃体未见明显充血红肿,咽喉检查欠配合,纤维喉镜检查未见明显异常。

根据其症状体征及肌电图检查结果,修正诊断为运动神经元疾病。患者治疗期间予以活血化瘀、营养神经、控制血压等对症治疗,并以中药煎剂补肾强筋,健脾升清。处方以五龙荣肌汤加减,拟方如下:黄芪30g,太子参10g,柴胡6g,白术30g,白芍30g,川芎10g,红景天15g,乌梢蛇10g,枸杞子10g,杜仲10g,山药30g,炒麦芽15g,炒谷芽15g,鸡内金8g,炙甘草3g。30剂,每日1剂,早晚分服。

年6月10日2诊:患者自诉精神好转,疲乏感减轻,吞咽功能改善,言语疲劳症状略好转,咀嚼无力症状改善不明显,时有咳嗽,鼻塞流涕,食纳可,二便调,夜寐尚安。上方加灵芝10g,防风10g,苍耳子10g。30剂,每日1剂,早晚分服。药后感冒症状消失。

患者随证调整处方,逐步增大黄芪用量至g。后期患者病程日久,脾气虚,运化无力,湿邪内盛,郁而化热,湿热内蕴,佐以黄芩、黄柏、薏苡仁等清热利湿。患者服药1年余。现患者病情平稳,言语清晰,体质量增加,无吞咽困难,无四肢乏力,无肌肉萎缩。

运动神经元病在中医中并无相应的病名,但根据其特征,大致可归属“痿病”的范畴。本病病位在筋脉肌肉,但其发生发展皆与五脏相关。年老、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都可致肾精亏耗,脑髓骨骼失于濡养,发为痿证。脑髓神经失去血液滋养,从而影响了四肢肌肉的运动。脾气虚亦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百骸得不到水谷精微的滋养,则四肢不用、肌肉萎软。肝在体合筋,脾胃虚弱生血不足,或久病营血亏虚,或肾脏亏虚,精血不足,肝失所养,阴虚不能制阳,阳亢阴虚日久化风出现肌肉颤动。本病后期可影响心肺,肾阴亏耗,无以充养心阴,心火偏亢,上灼肺金,而致呼吸、循环衰竭。本病正虚为本,五脏虚弱,脾肾为要,其通常以四肢无力、肌肉萎缩起病,可归属于“痿症”范畴,但疾病后期,病程日久,五脏俱虚,气血阴阳虚损,慢性迁延可归属“虚劳”范畴,治疗应以健脾补肾为要,兼顾郁热、湿热、痰浊等病邪,予以祛风通络、清热利湿等治疗。

本案患者脾肾亏虚,气血亏耗,无以充养脏腑肌肉,则吞咽困难、言语不清,发为本病。治宜补肾强筋,健脾升清,兼以活血通络。方中重用黄芪为君,补气健脾升阳。太子参、白术、甘草为补脾之要药,配伍黄芪补脾益气。柴胡升举脾胃之清气,引太子参、黄芪、甘草甘温之气上升。白芍养血敛阴,配黄芪益气和营。枸杞子、杜仲、山药滋阴补肾强筋。炒谷芽、炒麦芽、鸡内金配白术健脾和胃,导其食滞。川芎、乌梢蛇活血通络,通其血脉,血行则气行。

诊时患者精神好转,吞咽功能改善,诉有咳嗽、鼻塞等外感症状。结合胸部CT肺部感染表现。考虑患者体虚,易感风寒,发为外感,上方中酌情加入灵芝补气平喘止咳、防风祛风解表、苍耳子通窍对症治疗后,外感自除。

以延髓麻痹为首发症状的运动神经元病早期临床表现不典型,需与多种运动系统疾病相鉴别。病例中患者肌无力症状持续活动后加重,休息后缓解,无晨轻暮重,无肌肉萎缩、颤抖,经治医生在初步考虑重症肌无力情况下,申请肌电图检查,对肌电图检查有误导性。在排除相关疾病后,再次回顾患者病史、体征、检查结果,提出运动神经元疾病的可能性诊断,完善了肌电图检查,最终确诊。提示临床医生在申请相关检查时,向检查科室提供详细病史,可能性诊断与鉴别诊断的重要性。并且当检查结果与临床不符时应仔细分析、寻找原因,以避免误诊漏诊。?



转载请注明:http://www.niaodaoy.com/ssswshf/9881.html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