臀部皮神经卡压
臀部疼痛在临床上很常见,门诊以软组织病变引起的疼痛多见。可能有外伤史或劳损史,也可无任何原因。臀部疼痛常常和臀筋膜关系密切,穿过臀筋膜的皮神经都可能病变或由于臀部肌肉痉挛对臀筋膜的牵拉而被卡压,产生疼痛即为臀部皮神经卡压。通过仔细的臀部压痛检查一般就能区别是骨性引起的疼痛还是软组织引起的疼痛。
臀上皮神经卡压
臀上皮神经在髂嵴上方穿腰背筋膜,在髂嵴处穿过附着于髂嵴的腱性纤维束及臀筋膜。臀上皮神经穿经的深筋膜处常常是由骶髂筋膜形成的卵圆形孔,该孔纤维薄弱,腰臀部肌肉强力收缩可将深筋膜深层的脂肪组织从该孔挤向浅层形成疝,该疝可能回复亦可嵌顿,引起腰臀部疼痛。臀上皮神经卡压有时也被称做“臀上皮神经损伤”、“臀上皮神经嵌压症”、“臀上皮神经炎”、“臀上皮神经痛”及“臀神经综合征”等。
年Strong发表了臀神经综合征,提出臀神经损伤作为下部腰背痛的原因,并将受累的臀上皮神经切除,取得一定的疗效。在国内,年自冯天有提出在腰部急性软组织损伤有40%~60%是由臀上皮神经损伤引起的观点以来,关于臀上皮神经损伤的临床与基础研究得到重视。冯天有认为这种损伤以臀上皮神经的“脱位”为其主要病理改变(中医称为“筋出槽”),采用了手法挤压复位和局封治疗,效果满意。年Macnab等认为臀上皮神经周围瘢痕组织形成或神经瘤可引起疼痛。年胡声宇对臀上皮神经进行了解剖学的研究,发表了“臀上皮神经的解剖与腰部软组织损伤的关系”。年黄志霖发表了“臀上皮神经的解剖学观察及其与腰腿痛的关系”。年陶甫等提出臀上皮神经在髂嵴“入臀点”处被骨纤维管固定,如此管狭窄可引起臀上皮神经损伤。
然而,到目前为止就臀上皮神经的解剖学、病理学及其相关问题尚有不同的看法。如曾昭荣等在“‘臀上皮神经损伤’的探讨”中提出:根据臀上皮神经行径的解剖学特点,臀上皮神经损伤很难发生,腰腿痛与该神经无关。
应用解剖
腰部的脊神经根出椎间孔后分为前后两支:前支构成腰骶神经丛,而后支分为内外侧两支。外侧支有肌支和皮支:肌支支配竖脊肌,皮支走行至臀后越过髂嵴到臀部为臀上皮神经。
一般认为臀上皮神经起源于L1-3脊神经根后支的外侧支,然而也有不少人指出臀上皮神经起源于T12~La后支的外侧支。年王启华、孙博报道臀上皮神经的来源中有T11的参与。
按其起源和分布,臀上皮神经可分为外侧支、中间支、内侧支、最内侧支。此神经在股骨大转子与第三腰椎棘突连线交于髂嵴处平行穿出深筋膜。根据年陶甫对脊神经后支解剖的研究,脊神经后支的行径特点可归纳为6点、4段、1管。6点即出孔点、横突点、入肌点、出肌点、出筋膜点以及入臀点;4段为骨表段、肌内段、筋膜下段、皮下段;1管为骨性纤维管。
神经自椎间孔发出后穿骨性纤维孔处称为“出孔点”;沿肋骨或横突的背面和上面走行段为“骨表段”;在横突上被纤维束固定处是“横突点”;行走在竖脊肌内的称“肌内段”;相当于进入竖脊肌处称“入肌点”;走行在胸背筋膜浅层深面的为“筋膜下段”;出竖脊肌处称“出肌点”;出深筋膜后行于皮下浅筋膜内的“皮下段”;此段向下外与筋膜下段成一钝角的转折角,该角为穿出胸背筋膜浅层的“出筋膜点”;皮下段越过髂嵴进入臀部之点称“入臀点”。脊神经后支的外侧支在行程中的6个固定点,均可能是臀上皮神经易受压迫,遭受损伤的部位。臀上皮神经入臀以后继续在筋膜中下行,可达股后下部,加上与其他皮神经有联系,成为股后部串痛的原因。
髂嵴上的骨纤维管、胸背筋膜和脂肪组织为神经损伤的解剖学基础。黄枢、刘建民通过对臀上皮神经走行的观察,认为臀上皮神经行程中转折多、角度锐、穿过两层筋膜及临近脂肪的异位是臀上皮神经易受损伤的重要因素。冯天有认为臀上皮神经损伤的病理机制是腰部不当的运动使神经在髂嵴下方发生离位,移行于“槽外”。根据解剖学的研究,许多学者认为臀上皮神经损伤不可能存在“筋出槽”的机制。原因是臀上皮神经在髂嵴入臀点处被坚强的骨性纤维管所固定,可以被拉损,但不可能出槽。只是神经在其行径中和穿出点处受筋膜纤维束机械性压迫的继发损伤。而其发生率和创伤程度远没有冯天有报道的那样显著。一般认为所发现的条索样体征物不是移位的臀上皮神经,而是痉挛的肌纤维束或纤维条索。近年来临床也不断有骶髂脂肪疝引发腰痛的报道。临床手术时发现,臀上皮神经在穿出由骶髂筋膜行成的卵圆形的孔隙处是一个薄弱处。一旦腰部损伤,臀肌强力收缩而发生局部压力增高,可使筋膜深部脂肪组织从该孔隙处向浅层疝出、嵌顿等机械性损伤而引起腰痛。年李传夫通过对支臀上皮神经穿出点的观察,发现神经穿出的筋膜形态分为狭窄裂隙和卵圆形孔隙两种。这种结构便成为对神经产生约束、限制,以及脂肪疝嵌顿压迫臀上皮神经的形态结构。由于作弯腰时髂嵴下方受到的挤压力最大,所以临床上以臀上皮神经卡压最为常见。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