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瑞士生物技术公司ADCTherapeuticsSA宣布正在寻求FDA批准其第二款ADC药物-camidanlumabtesirine(Cami,前称ADCT-)。数据显示,Cami在治疗霍奇金淋巴瘤方面达到了70.1%总体缓解率,33.3%的完全缓解率。在选择的之前接受过6线治疗(包括brentuximabvedotin(BV)和PD-1阻滞剂)的复发或难治性霍奇金淋巴瘤患者中,中位缓解持续时间为13.7个月。最新的分析是基于有位患者的多中心、开放标签、单臂的2期临床试验,数据在目前正在进行的27届欧洲血液学协会大会/年会(EHA)上发布。
副作用
Cami最常见的副作用是低血小板(超过9%的患者),其次是贫血(8.5%)、血磷酸盐过低(7.7%)、嗜中性白血球减少症(7.7%)、斑丘疹(6.8%)和淋巴细胞减少(5.1%)。14位受试患者后期接受了化疗,7%的患者出现了格林-巴利综合征(一种影响末梢神经系统的自身免疫疾病,又称基连巴瑞症候群、脱髓鞘多发性神经炎,是一种急性的脱髓鞘多发性神经炎)。
关于Cami
Cami是一种靶向CD25的抗体偶联药物(ADC),由一种靶向结合CD25的单克隆抗体(HuMax?-TAC,由GenmabA/S授权)通过连接器与吡咯并苯并二氮杂卓(pyrrolobenzodiazepine,PBD)二聚体细胞毒素tesirine偶联而成。一旦与表达CD25的细胞结合,Cami就会被内化到细胞中,在那里酶解释放PBD二聚体细胞毒素tesirine,该毒素能不可逆地与DNA结合,从而产生阻止DNA链分离的强力链间交联,从而破坏复制等必要的DNA代谢过程,最终导致细胞死亡。Cami可靶向攻击表达CD25的肿瘤细胞,也可攻击表达CD25的调节性T细胞(Treg)。向肿瘤内释放PBD毒素也可能引起邻近肿瘤细胞的旁观者杀伤效应,PBD也被证明可诱导免疫原性细胞死亡。Cami的这些特性可能增强免疫介导的抗肿瘤活性。
PBD二聚体ADC技术
去年4月,该公司基于PBDADC技术开发的首个产品Zynlonta(loncastuximabtesirine)获得了美国FDA批准,用于治疗已接受过2种或多种系统疗法的复发或难治性(r/r)大B细胞淋巴瘤(LBCL)成人患者,包括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起源于低级别淋巴瘤和高级别细胞淋巴瘤的DLBCL。
在Cami之后,该公司的第三款ADC药物ADCT-也将在本月进入1期临床。值得一提的是,国内瓴路药业(OverlandPharmaceuticals)和ADCTherapeutics的合资公司OverlandADCTBioPharma负责在大中华区和新加坡开发和商业化ADCTherapeutics的四款ADC药物,包括:loncastuximabtesirine,ADCT-,ADCT-和ADCT-.
本文仅供学习交流之用。因水平有限,如有错漏,欢迎指正。详细信息请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