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间盘突出和腰椎间盘突出症
这一字(症)之差,可以说是天壤之别,
有些人“腰椎间盘突出”了,但是腰腿不疼。
有些人“腰椎间盘突出症”了,腰腿疼的厉害。
同样是“突出”为什么有人腰腿疼痛,有人没有症状?
它们表示:我们不一样、不一样、不一样。
我们来看看腰椎间盘突出和腰椎间盘突出症两者的区别。
腰椎间盘突出是一般只是CT片或是核磁共振片上所显示的结论,是椎间盘的一种形态。所以椎间盘就像一个气球一样,在上下方施加力量,必然会使气球向四周突出,椎间盘随着年龄增长组织水分减少而失去弹性,椎间隙变窄,、周围韧带松弛一系列退行性变,是造成椎间环容易破裂的内因。椎间盘受到长年累月的突然或连续受到不平衡外力的挤压,必然会向外膨出,尤其是薄弱的地方就更明显。
所以说椎间盘突出是一种状态,通过CT或者磁共振检查,就显示为椎间盘突出,影像科医生根据片子就会在报告中写上椎间盘突出。
但是椎间盘突出髓核压迫神经,或产生了炎性刺激,并表现出来腰腿疼痛等一系列临床症状那就是“腰椎间盘突出症”了
简单的讲,两者的区别是:有无症状区别。
所以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病理状态,即有相关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相应症状。
腰椎间盘突出症,易发于30~50岁体育劳动者,男性多于女性。临床上L4~5腰椎和L5~S1椎间盘突出较为多见,因为L4~L5时尚生动力的支点,而L5~S1对,活动度最大,容易引起退行性变和损伤。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理基础主要是腰椎间盘突出后导致神经受压,引起神经炎性水肿,使之受刺激释放含糖蛋白和组胺等物质,导致细胞增生粘连,形成无菌性炎症。
(一)腰痛和一侧下肢放射痛是腰椎间盘突出症最典型的早期症状之一,持续时间短则两周,多则数月甚至数年。
主要表现:
1、咳嗽、打喷嚏等腹腔内压升高时,会加重腰痛和放射痛。
2.下肢神经放射痛,沿坐骨神经传导,从臀部到大腿外侧,至小腿外侧、足背与足趾。放射痛大多在腰痛减轻或消失后出现。
3.卧床休息后多可缓解,活动一段时间后又出现疼痛。
有很大一部分人,看到影像检查有椎间盘突出,就认为自己得了腰椎间盘突出症了。其实有很多人一直有腰椎间盘突出,但有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仅仅是一小部分人。
有一种情况,很多腰痛患者去检查ct或核磁共振显示腰椎间盘突出,就被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其实这不是很正确的。因为很多时候腰肌劳损、腰肌筋膜炎、棘上韧带炎也会产生单纯性的腰痛。
腰椎间盘突出症拉伸方法
1.竖脊肌
采用坐姿,两脚打开,身体前倾,重心慢慢向前移。
2.腹内外斜肌、腰方肌
采用仰卧位,两手臂伸直放在体侧,一侧腿跨越对侧,使骨盆旋转跨越身体中线。
3.背阔肌
跪在垫子上,上肢伸直放在垫子右侧位置,左掌心朝上,右手按住左掌,身体向右侧做水平测向后移,注意下背部不要下塌。
4.腹直肌
采用俯卧位,肘关节屈肘,扶在地面,用上肢的力量将上身推起,注意骨盆不要离开垫子,躯干与地面的角度不大于45度。
#百里挑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