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的冬天,日渐寒冷,有时为了防风,经常把屋内窗户用胶带密封,如屋内烧煤取暖或烧水、做饭,因空气流通不畅,易发生CO中毒,我的爷爷就曾发生过CO中毒,虽抢救及时,但多少有些后遗症存在。冬日里开车等人,休息时车窗紧闭,听着音乐,悠闭地休息时半睡半醒,车内空气循环不畅,也易出现CO中毒。
一、CO2、CO中毒区别
二氧化碳中毒是指处于瞬间高浓度二氧化碳环境中,高浓度时对中枢神经系统有麻醉作用,引起急性呼吸功能障碍。
一氧化碳中毒机理是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的亲合力比氧与血红蛋白的亲合力高~倍,会导致血液与氧的结合能力降低,造成慢性组织缺氧窒息。
二、煤气中毒以及车内CO中毒的原因
车内CO中毒大多是发动机长时间处于怠速运转状态,汽油燃烧不完全,会产生高浓度的一氧化碳,致乘客中毒。煤气中毒大多是冬天用煤炉取暖,门窗紧闭,排烟不良时,燃煤后的挥发物中一氧化碳中毒所致。
三、CO中毒的临床表现
1.轻型、中毒时间短,血液中碳氧血红蛋白为10%--20%。表现为中毒的早期症状,头痛眩晕、心悸、恶心、呕吐、四肢无力,甚至出现短暂的昏厥,一般神志尚清醒,吸入新鲜空气,脱离中毒环境后,症状迅速消失,一般不留后遗症。
2.中型、中毒时间稍长,血液中碳氧血红蛋白占30%~40%,在轻型症状的基础上,可出现虚脱或昏迷。皮肤和黏膜呈现煤气中毒特有的樱桃红色。如抢救及时,可迅速清醒,数天内完全恢复,一般无后遗症状。
3.重型、发现时间过晚,吸入煤气过多,或在短时间内吸入高浓度的一氧化碳,血液碳氧血红蛋白浓度常在50%以上,病人呈现深度昏迷,各种反射消失,大小便失禁,四肢厥冷,血压下降,呼吸急促,会很快死亡。一般昏迷时间越长,预后越严重,常留有痴呆、记忆力和理解力减退、肢体瘫痪等后遗症。
四、一氧化碳中毒对人体的损害
氧化碳经呼吸道吸入后,通过肺泡进入血液循环,立即与血红蛋白结合,形成碳氧血红蛋白,使血红蛋白失去携带氧气的能力。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的亲和力比氧与血红蛋白的亲和力大约倍,而碳氧血红蛋白又比氧合血红蛋白的解离慢约倍,而且碳氧血红蛋白的存在还抑制氧合血红蛋白的解离,阻抑氧的释放和传递,造成机体急性缺氧血症。高浓度的一氧化碳还能与细胞色素氧化酶中的二价铁相结合,直接抑制细胞内呼吸。
中枢神经系统对缺氧最为敏感,一氧化碳中毒后首先受累及。尤其是大脑皮层的白质和苍白球等最为严重。在病理上表现为脑血管先痉挛后扩张,通透性增加,出现脑水肿和不同程度的局灶性软化坏死,临床出现颅内压增高甚至脑疝,危及生命。脑缺血和脑水肿可继发脑循环障碍,引起血栓形成或缺血性软化,或广泛的脱髓鞘病变,造成“急性一氧化碳中毒神经系统后遗症”,出现肢体瘫痪、震颤麻痹、周围神经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发作性头痛、精神障碍,甚至癫痫等。重度中毒者,其神经系统损害发病率几乎%。
五、常见的煤气中毒原因
1.在密闭居室中使用煤炉取暖、做饭,由于通风不良,供氧不充分,可产生大量一氧化碳积蓄在室内。包括门窗紧闭,又无通风措施,未安装或不正确安装风斗,疏忽大意,思想麻痹,致使煤气大量溢出;气压低,煤气难以流通排出。
2.城市居民使用管道煤气,如果管道漏气,开关不紧,均可使煤气大量溢出,造成中毒。
3.使用燃气热水器,通风不良,洗浴时间过长。
4.冬季在车内发动汽车或开动车内空调后在车内睡眠,都可能引起煤气中毒。
六、如何预防煤气中毒
1.合理使用煤炉,装上烟筒并使其完整,正确安装风斗。
2.伸向窗外的部分要加上防风帽。
3.煤炉、烟筒一定要密封。架设在室内、用于通煤气的炉筒各接口处,必须要用双层塑料胶带或黑布胶带缠绕使其封闭,而炉筒各接口处要顺向连接并保持一致,以防煤炭燃烧产生的液体倒流,影响通气、腐蚀炉具,而且这样安装也不利于通风。
4.煤炉通风口要直对门口方向,夜间用煤球封火时应适当留通风口,千万不可封死所有通风的地方,用于封火的燃煤量也要适中。
5.白天用煤炉做饭时要打开窗户,让空气流通。
6.装有土暖气者检查管道穿过墙壁的地方,应该完全,堵死,防治有害气体进入卧室。
7.睡觉前应该仔细检查煤炉盖是否盖严风门是否关死。
8.切忌在没有烟囱的情况下在室内用煤、木炭、焦炭等可燃物取暖。
七、煤气中毒的现场急救原则
1.应尽快让患者离开中毒环境,并立即打开门窗,流通空气。
2.患者应安静休息,避免活动后加重心、肺负担及增加氧的消耗量。
3.给予中毒者充分的氧气。
4.呼叫急救服务,急救医生到现场救治病人。
5.中毒者应尽早进行高压氧舱治疗,减少后遗症。
说了许多,CO中毒的治疗原则是将病人搬离出致病场所,积极的抗休克治疗,高压氧治疗是目前较先进的治疗办法。
赵维彪赞赏
人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