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景名机,史称医圣。南阳郡涅阳(今河南省邓县穰东镇张寨村,另说河南南阳市)人。生于东汉桓帝元嘉、永兴年间,死于建安最后几年(约公元~年)。相传曾举孝廉,做过长沙太守。
张仲景从小嗜好医学,年轻时曾跟同郡张伯祖学医。经过多年的刻苦钻研和临床实践,医名大振,成为中国医学史上一位杰出的医学家。
张仲景生活在东汉末年。当时疫疾广泛流行,大批的人死亡,据载自汉献帝建安元年(公元年)起,十年内有三分之二的人死于传染病,其中伤寒病占百分之七十。张仲景刻苦学习《内经》,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它确立的辨证论治的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在方剂学方面,《伤寒杂病论》也做出了巨大贡献,创造了很多剂型,记载了大量有效的方剂。其所确立的六经辩证的治疗原则,受到历代医学家的推崇。这是中国第一部从理论到实践、确立辨证论治法则的医学专著,是中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是后学者研习中医必备的经典著作,广泛受到医学生和临床大夫的重视。
《伤寒杂病论》序中有这样一段话:“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生长全,以养其身”,表现了仲景作为医学大家的仁心仁德,后人尊称他为“医宗之圣”。
现在有关张仲景的事物有张仲景六味地黄丸。目前在南阳市有医圣祠,是纪念张仲景的地方。
张仲景治疗伤寒热病,有独特的功效,其用药的要点在于精,简,直中病情,不象现代中医那样,用西医的思维方式与逻辑来看病,为后世中医的楷模和学习的典范!!
张仲景是中医界的一位奇才,《伤寒杂病论》是一部奇书,它确立了中医学重要的理论支柱之一——辨证论治的思想,在中医学发展过程中,实属“点睛之笔”。
这其中其实有很多都是三两味药物就可以快速治疗的简便方剂,可惜已经不能够出现医院中了。
今天小编就把这些整理一下,发表出来让更多朋友学习,使用。并希望能帮助更多的朋友。
旋覆花汤:
旋覆花18克(包),葱5支,新绛6克(茜草根)。
感到胸胁痞闷不舒,甚或胀痛、刺痛。
现代常用在乳腺增生、肋间神经痛、冠心病、甲肝、乙肝、慢性胃炎、月经不调等疾病。
旋覆花汤行气活血,通阳散结。方中旋覆花咸温,能理气解郁,宽胸开结,擅长通肝络而行气血;新绛(即茜草)苦寒入肝,活血化瘀通络;葱白辛温通阳散结。诸药合用,可气行血行,阳通瘀化,肝气条达。上三味药,水煮,去滓,顿服。关于旋覆花汤中的新绛,陈修园《金匮方歌括》曰:“新绛查《本草》无此名,按《说文》‘绛大赤也’;《左都赋注》‘绛草也,可以染色’;陶宏景曰‘绛茜草也’。”另外,带有赤色的中草药除茜草外,尚有红花、苏木、丹参等,此类药皆有活血通脉作用,临证用该方时可择用之。旋覆花汤治肝着,气血郁滞证。症见其人常欲蹈其胸上,先未苦时,但欲饮热。
肝着为邪气侵袭于肝,肝之经脉气血郁滞,着而不行。肝主藏血,性喜条达,主疏泄,其经脉布胁络胸。肝着其人常欲蹈其胸上,指胸胁痞闷不舒,常用手按揉叩打胸部,甚至常欲蹈其胸上,为寒邪中于肝经,肝疏泄失职,气血郁滞,常欲蹈其胸上,能使气机舒展,气血暂通。本病初期的但欲饮热现象,是邪气初郁气分,饮热亦能使气机稍通,缓解胸中苦闷。若肝之经脉气血凝瘀,虽饮热亦难以缓解其证。治用旋覆花汤行气活血,通阳散结。
(1)肝着以胸胁痞闷或胀痛、刺痛为辨证要点,病变初起喜热饮或揉按、捶打胸部。
(2)肝着病机为肝经气血瘀滞,着而不行,故“通”是治疗肝着的要领。目前临床上常用本方加活血化瘀、理气宣络之品治疗肋间神经痛、慢性肝胆疾患、慢性胃炎、冠心病等,也有医家用本方配合祛风药治疗偏头痛和面瘫。
海龙康健,与各位一起学习,一起成长。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