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消费者报道作者:廖玉婷
被誉为中华绒螯蟹的大闸蟹,亦被称作河蟹、毛蟹或清水蟹。北起辽宁辽河,南至广东珠江,大闸蟹在中国分布广泛。
俗话说“人裹一层寒,蟹裹一层膏”,天越冷,膏越红,这也意味着,一年中大闸蟹最为肥美的时刻来了。9月25日10时18分,随着第一篓大闸蟹从湖中被捕捞上岸,年苏州阳澄湖大闸蟹蟹季正式开启。
然而,在享受美食的同时,食品安全问题不容忽视。年9月,《消费者报道》整理了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于年至年发布的关于大闸蟹的质量抽检情况。
结果显示,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近10年抽检发现不合格大闸蟹94批次,不合格原因涉及抗生素药物残留、重金属超标。
近10年大闸蟹抽检合格率为98.7%
根据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收录的数据,自年以来,共抽检大闸蟹批次,其中合格为批次,不合格为94批次,合格率为98.7%。
从长达近10年的抽检数据中,我们可以直观地看到,市售大闸蟹的产品质量相对有保障,平均每抽检76只大闸蟹才出现1只不合格。
每年秋天,是大闸蟹的上市旺季,也是大闸蟹的检测“旺季”。
有长期从事食品检测的工程师向《消费者报道》透露,“水产品的上市有季节性,每个月检测的水产品样本基本都不一样。例如秋天是大闸蟹上市的季节,例行检测也主要针对大闸蟹”。其就职的检测机构曾是地方市场监督管理局日常食品抽检的承检机构之一。
呋喃类药物残留占不合格比例超8成
《消费者报道》分析不合格项目发现,抽检不合格大闸蟹共涉及4项:呋喃西林代谢物、镉、孔雀石绿、氧氟沙星。其中违规使用呋喃西林导致大闸蟹体内药物残留超标是不合格之最,该项目检出不合格57次,占不合格比例超过8成。其次为重金属镉超标,也有11次,大闸蟹作为甲壳类动物,重金属容易在其体内积累。
呋喃西林属于硝基呋喃类药物,对大多数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真菌和原虫等病原体均有杀灭作用。呋喃西林药物代谢快速,但其代谢物(氨基脲)会在生物体内与细胞膜蛋白结合形成稳定的结合态,且会长期存在。
值得一提的是,普通的蒸煮、焙烤、磨碎或微波加热方式均无法有效降解呋喃西林代谢物在食物中的残留量,人体若长期食用此类食物可能会引起过敏反应、胃肠道反应、嗜酸性白细胞增多症、神经症状及多发性末梢神经炎等。
出于安全性考虑,欧盟于年已禁止食用动物中使用硝基呋喃类抗生素。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公告第号》也将呋喃西林列为食用动物禁用药物。
抽检结果显示,57批次大闸蟹中呋喃西林代谢物的检出值在0.-12.9μg/kg,其中标称被抽样单位为泉州市易好超市管理有限公司销售的大闸蟹(/9/29)检出值最高。
有水产养殖专家对《消费者报道》表示:“等螃蟹生病了再去使用呋喃西林没什么效果,所以用药一般是为了‘预防’它们生病。其实养蟹和养鱼一样,都要先养水,水质好了,螃蟹自然就不容易生病,也不需要使用抗生素。”
关于详细不合格批次,消费者可以前往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食品安全抽检公布结果抽检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