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良药细辛的再认识
萌按:这是广州中医药大学李经纬同学整理的一篇关于细辛的笔记,他看到我的那篇《疑难病证倚细辛》读后感务实应该是中医人的基本品质——《细辛与临床》读后后主动联系到我,与我分享。读后感觉很有收获,对细辛的认识进一步明晰。中医学中有许多有争议的观点,尽管不乏有识之士不断发声,以求“拨乱反正”,但仍然有很多“清规戒律”束缚着我们的思想,限制了中医的临床实践。今稍作补充,将笔记与大家分享,并向李经纬同学表示谢意,中医界需要这样的人。
关于“细辛不过钱”
最早现于宋.陈承《本草别说》:“细辛,若单用末,不可过钱匕,多则气闭塞不通者死,虽死无伤。”
后有明.李时珍“细辛,若单用末,不可过一钱。”沿袭了陈承之说。
虽然,这里“不可过(半)一钱”的前提条件有1.单用(不配伍其他药物)2.用末(散剂)。但是“细辛不过钱”大为广泛的流传开来,甚至成为中医界之一大“清规戒律”。
且查阅陈承那个时候的历史,正值废新法之时,故医事制度极为严格,或有荒谬,小则撤派读书,大则令改其业,导致医者用药过于谨慎,以免出错,所以有矫枉过正之嫌。
近代章次公不同意陈承和李时珍的说法,他认为“细辛不可多服,自是正论,但谓用量一钱,即足以致气闭,则又不尽然。”“此仅可以论末药,而不可以论汤药。细辛入汤剂,钱许无妨”是“编者之经验如此,决非虚语也”。
现在公识是:安全起见,散剂最好不要超过3克,入汤剂则无此限制。(常用6克,9克,15克,甚至有45克,60克往上走的)
细辛毒性认识
细辛药用有效成分主要是甲基丁香酚(占60%),有毒成分是黄樟醚(占8%),单用细辛研末冲4~5克就会出现胸闷,恶心,呕吐。现在药理实验也表明细辛挥发油会对呼吸中枢起抑制作用;细辛挥发油的毒副作用亦表现在中枢神经系统。细辛用量过多则出现昏眩无力,心率失常,房室传导阻滞,心衰等毒副作用。
然而黄樟醚的挥发性胜于甲基丁香酚,在同样剂量的情况下,根中黄樟醚含量是全草煎煮10分钟20分钟30分钟的4倍12倍50倍,也就是说在高温煎煮30分钟后,黄樟醚仅存原药材的2%(我自己算了下,这样的话,如果3克是中毒剂量那入汤药作煎剂细辛药量可以达到克,而且《伤寒论》中的细辛常用3两约合今45克左右的用量也没有记载有毒副作用),这就是目前细辛在汤剂中用量较大,而安全无毒副作用的原因。
另外,辽细辛大多含有的马兜铃酸具有肾毒性,大量或长期服可导致慢性肾衰竭。
典型的中毒事例及启发
1.年一男子因牙痛单服细辛15克,单味药煎服,中毒,提示用细辛用注意复方配伍。
2.年一医生以小青龙汤治疗一女,北细辛加至8克后出现咽麻、心跳加速、心率失常,该文作者建议使用大剂量应逐步加大,严密观察。(自己理解的是可能跟个人体质等有关,8克按理说很正常不会有副作用的,像有的人对一些虫类药过敏就算很少用量但如过敏等副作用却很明显一样)
3.年一女因风湿痹痛服独活寄生汤后,在北细辛从6克加至9克后,急性心衰,窦性心动过速,双下肢浮肿。(也应该是和个人的耐受力有关,这样耐受力低的人应该会是比较少的)
煎煮法
细辛煎煮5,10,20,30,60分钟挥发油损失率分别是30%38%55%66%74%,所以,有两类医家:
一种是为了安全起见和其它药物一起煎或久煎,第二种是像刘沛然刘老一样为了疗效后下。
应用指征
黄煌认为“恶寒不渴”,刘沛然也提到“寒化口渴慎用,外感风寒已解或未解口渴亦慎用”。(其实我的理解是这里的口渴应该是指津液耗伤而言,然而有少阴病口渴不欲饮的情况也同样可以用)
黄煌还提到必见细辛舌“舌质淡红,舌苔白滑,上罩一层稀滑黏液”脉缓或迟,(其实在很多使用细辛医案中并未见这种舌,我的理解是这是少阴证使用细辛的指征,其它不必拘泥于此,可以根据细辛功效来用)
功效
排除一些重复的和不太出名的古书,大致记载如下:
《本经》:主咳逆,头痛脑动,百节拘挛,风湿痹痛,死肌,明目,利九窍。
梁.陶弘景《名医别录》:温中下气,破痰,利水道,开胸中滞结,除喉痹,鼻不闻香臭,风痫癫疾,下乳结、汗不出,血不行,安五脏。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诸风寒风湿头痛........治口舌生疮,大便燥结,起目中倒睫。
所以我归纳了一下细辛的用途:
一、咳逆
《本经》明确记载止咳逆,陶弘景等医家也认为此药温中下气
《伤寒论》中干姜细辛五味子,是止咳的常见有效组合。
二、眼科各类疾病
以及感冒迎风流泪(甄权《药性论》明确记有治“风眼泪下”)
但刘沛然认为,眼暗不明,泪出者,眦赤者多用之。但“目疾胬肉有障翳者,赤白膜肉皆不用”。(我理解的大概就是白内障)
举例:刘沛然用细辛治疗中心性视网膜炎,视网膜中心静脉炎,泪囊炎,球后视神经炎,弱视等等。通常配伍决明子,防风。
一些人感冒后有迎风流泪的特点,细辛可以解决,同样白芷也有此功效。也可以配伍防风。
三、头痛等脑部疾病
细辛因为其辛散故能达头面部,能走能通的特点被认为是治疗头痛的佳药,我在各类医案中发现细辛可用于任何头痛。
如果风火头痛,防止辛燥则可用细辛配生地。同样,止头痛良药还有川芎和葛根,这两味药用来治疗头痛时宜大量。
刘沛然还用细辛治疗脑动脉栓塞等。
四、风湿痹病
各类风湿痹病均有使用细辛的机会,我的金匮老师刘晓玲教授常用麻附辛和麻杏薏甘汤治疗风寒湿痹。
朱良春朱老认为湿热也能用,但用量不宜过重,一般3至5克即可,取其宣通经隧,冲开蕴结之湿热。
以许国振为代表的医家认为细辛用治痛症痹症应超大剂量使用(我了解的附子止痛也是这样)何永田认为:治疗痛症时,细辛用量增至15克方能奏效。
五、厥逆
配伍以当归四逆汤为代表,治疗雷诺氏征、冻疮等,还可以治疗寒凝经脉所致的胸痛,腹痛。
六、心血管疾病
刘沛然用于治疗心动过缓,室性早搏,病毒性的心肌炎等,但我的理解是和麻黄一样,细辛有心率不齐是不能用的,因为它本身就有导致心率不齐的毒副作用。(待查相关文献)
在刘渡舟,黄士沛,黄煌的医案中用麻附辛治疗各类心脏病的例子也很多。
七.神经痛,神经麻痹
黄煌认为细辛与附子的止痛效果比起来,更偏向于治疗神经痛,我查阅大量医案,证明此言不虚,细辛用于神经痛的治疗效果显著,因为古代没有神经这个概念,所以没有记载。
如刘沛然有用细辛治疗三叉神经痛坐骨神经痛颜面神经麻痹(面瘫)等的经验。
八、鼻炎
因其通九窍的特点,陶弘景也明确记有“鼻不闻香臭”可见细辛用来治疗鼻炎的疗效是非常明确的。
通常配伍辛夷白芷,同样黄煌教授用麻杏石甘汤治疗副鼻窦炎结膜炎,也是利用麻黄通九窍的特点。
九、牙痛
甄权《药性论》明确记载“除齿痛血闭”依据后世大量医案,证明此言不虚。
常配伍生石膏治疗胃火牙痛,治疗牙痛还有可以细辛配生地,细辛配白芷。煎汤内服或者漱口。
十、口疮
以李时珍为代表的众医家认为此药能治口舌生疮,陶弘景认为“患口臭者,含之多效”。
朱良春治疗口疮除汤药外,拿细辛比黄连1:3共研细末,蜂蜜调末外擦治疗实火口疮。虚火口疮拿细辛蜜调用纱布敷在脐部,三日左右口疮即可愈合。
十一、泌尿系统疾病、肾炎
《本经》有利九窍之载九窍当然包括前后二阴,且陶弘景等医家均认为利水道,一些医家认为这是因为辛温能宣肺,起提壶揭盖的作用。
刘沛然有用来治疗尿闭,癃闭,慢性前列腺炎的成功经验。
刘渡舟也常用桂枝去芍药合麻附辛治疗腹水。
朱良春朱老治疗肾炎初起,有类风水,其症头面浮肿、畏风、脉浮,夹寒者,用麻附辛合五皮饮,其效甚捷,也是利用细辛既能温少阴之经又能开窍利水。
十二、月经不调
也是与利九窍(前后二阴),且陶弘景等医家认为细辛可治“血不行”,黄煌用葛根汤治疗月经不调疗效很好我想也是利用麻黄通九窍(《雷公炮制药性解》有载)的特点。
刘沛然有此经验,且细辛用治各种不育。
十三、情志病
以陶弘景为代表的医家认为:辛能疏肝,添胆气,未找到相关医案。
十四、耳科
耳也在九窍之列
刘沛然有用细辛治疗传导性耳聋的经验。
十五、癫痫
十六、一切清涎分泌过多
其实在黄煌的药证中这是干姜的主证,但是刘沛然用细辛治疗唾沫流涎,夜流冷涎效果不错,但都配伍了六克干姜,在治疗臭汗症中未配伍干姜同样效果很好。
最后
致敬文中提到的各路医家以及没有提到的仝小林教授,还有因为懒没有摆出名字的一些知网上的论文作者。
有各类观点欢迎交流尚学豆浆li
年4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