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面五官病症包括眼、耳、鼻、咽喉、口腔等器官的疾病。五官的作用,古今认识是大致相同的,即眼主视觉,耳主听觉,鼻主嗅觉,但对支配这些器官的中枢,中西医的见解则不尽相同。西医认为五官功能的支配主要在脑,而中医却认为除了脑之外,还与脏腑经络的关系甚为密切。如《灵枢?五阅五使》说:“鼻者肺之官也,目者肝之官也,口唇者脾之官也,舌者心之官也,耳者肾之官也”。针灸治疗五官病证,必须理解和掌握好五官与脏腑、经络、脑等之间的关系。
脏腑与五官的关系:五官为脏腑之外窍,受脏腑精气的濡养,所以五官必须在脏腑功能正常的条件下,才能充分发挥作用。《灵枢?脉度》指出:“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香臭矣;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五藏不和,则七窍不通”。通过五官的外候,又可反映脏腑的虚实。《五藏别论》说:“五气入鼻藏于心肺,心肺有病,而鼻为之不利也”。
五官与经络的关系:经络是运行气血、输送营养的通道。五官与内脏组织的联系,必须依靠经络去进行。从分布于头面五官的经脉来看,更足以说明五官与经络关系甚为密切。《灵枢?邪气脏腑病形》:“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气上走于目而为睛,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其宗气上出于鼻而为嗅,其浊气出于胃,走唇舌而为味”,指出了五官能接受声、光、味的刺激,是通过分布于五官诸窍的三经络实现的。《内经》记载经络分布于眼的具体部位:手太阳小肠:经至目锐眦,支者至目内眦;手少阳三焦经:至目锐眦;手少阴心经:系目系;督脉:上系两目之下中央;足少阳胆经起于目锐眦;足少阳经别:系目系,合少阳于外眦;足阳明经别:还系目系;手少阴心经别:合目内眦;跷脉:属目内眦;手少阴别络:属目系;足太阳经筋:其支者为目上纲;足阳明经筋:阳明为目下纲;足少阳经筋:结于目眦为外维;手太阳经筋:上属目外眦;手少阳经筋:循耳前,属目外眦。
五官与脑的关系:《内经》认为,五官位于头面,最接近脑,与脑关系甚为密切。五官与脑的联系方式,可分为直接属于脑和通过经脉间接与脑联系两种。其直接连于脑者,如《灵枢?大惑论》说:“五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其窠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裹撷筋骨血气之精而与脉并为系,上属于脑”;“眼系以入于脑”,指出眼球后之束状组织直接连于脑,并受脑的支配。
视弱(视神经萎缩)
视神经萎缩是指视网膜神经节细胞轴索广泛损害,出现萎缩变性。以视功能损害和视神经乳头苍白为主要特征,是一种严重影响视力的慢性眼底病,也是致盲率较高的一种眼病,成为诸多内障眼病的最终结局。
视神经萎缩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如视网膜、视神经的炎症、退变、缺血、外伤、遗传等因素,框内或颅内占位性病变的压迫,其他原因所致视乳头水肿、青光眼等均可能引起视神经萎缩。临床表现为,视乳头颜色变淡或苍白,视力不同程度、不同速度的下降,视野向心性缩小、缺损、偏盲,甚至视神经功能完全丧失。视盘周围神经纤维层病损时可出现裂隙状或楔形缺损,前者变成较黑色,为视网膜色素层暴露;后者呈较红色,为脉络膜暴露。如果损害发生于视盘上下缘区,则更易识别,因该区神经纤维层特别增厚,如果病损远离视盘区,由于这些区域神经纤维导变薄,则不易发现。视盘周围伴有局灶性萎缩常提示神经纤维层有病变,乃神经纤维层在该区变薄所致。虽然眼底镜检查即可发现,但用无赤光检眼镜和眼底照像较易检查。视盘小血管通常为9~10根,如果视神经萎缩,这些小血管数目将减少。同时尚可见视网膜动脉变细和狭窄、闭塞,但该现象不是所有视神经萎缩皆有,一般球后视神经萎缩无影响,如果视神经萎缩伴有视网膜血管改变,则必须直接影响视网膜血管,才能发生视网膜血管的改变。原发性视神经萎缩分视盘境界清晰,生理凹陷及筛板可见;继发性视神经萎缩视盘边境界模糊,生理凹陷及筛板不可见。
本病属于中医学“青盲”、“视瞻昏渺”的范畴。多因先天禀赋不足、肝肾亏损、精血虚乏,目窍痿闭、神光不得发越于外;或目系受损、脉络瘀阻、精血不能上荣于目所致。中医辨证分为肝气郁结、气血瘀滞、肝肾亏虚三型。肝气郁结型表现为情志不舒,急躁易怒,郁闷胁痛,口苦,舌红苔薄,脉弦;气血瘀滞型表现为有头或眼部外伤史,头痛,眩晕,健忘,舌色暗有瘀斑,脉涩;肝肾亏虚型表现为双眼干涩,头晕耳鸣,咽干面潮红,遗精腰酸,舌红苔薄,脉细数。
主穴:眼三针、脑三针、养老、光明、风池。
配穴:肝气郁结型导太冲、合谷穴;肝肾亏虚型补太溪、太冲穴;气血瘀滞型泻三阴交、血海穴。
眼三针要留针,每隔5至10分钟轻刮及捻转针柄即可。不做提插补泻手法,于养老、光明及配穴行补泻手法,留针1小时以上。
跟患者解释清楚后,仰卧位,宽衣解带,医者位于患者的右边,嘱患者放松,枕头置于患者的后脑枕骨上,以使风池穴针后有足够的空间留针。成人用1.5或2寸的毫针,小儿用1寸。
眼三针位于眼球和眼眶之间,眼Ⅰ针位于睛明穴内上二分,针前先用针柄探穴。眼Ⅱ针位于下眼眶上缘与眼球之间,用针柄往下眼眶上缘探穴,大约承泣穴的位置。眼Ⅲ针位于在上眼眶的下缘与眼球之间,用针柄向上眼眶下缘内侧探穴,
从内向外的顺序针刺眼三针各穴,探穴消毒后用手不需要拨动眼球,嘱患者放松,自然闭目,眼球不要动,哭闹、不配合之人勿针,眼Ⅰ针用指力使针尖透皮,稍往外刺,沿眼底方向徐徐进针,眼Ⅱ针于下眼眶上缘进针,用指力使针尖透皮后,针柄稍往下扳,使针尖稍往眼底方向徐徐进针。眼Ⅲ针往上眼眶的下缘方向刺,当刺入2分后将针柄向上扳,此时针尖则向眼底方向,若针下有硬感则是刺及眼眶壁,若针下有韧性感则是刺及眼球,以上两种情况均不能继续进针。正常的进针是很顺利、很轻松的,可以刺1.2至1.4寸,要留一部分针身在皮肤外面以观察针后的动态,进针过程中要察言观色,医者要用意在针,徐徐进针,直达眼底。坐位针脑三针与风池穴后,左手扶额头右手扶枕部保护风池穴上的针,慢慢让其躺下,头上带针枕在枕头上,风池穴悬空,再针眼三针。养老穴取穴要两掌心相对放在胸口上,用1寸针向上斜刺;光明用1寸针刺,得气为度。进针过程出现流泪是正常现象,若患者出现疼痛不适时要及时调整毫针,以舒适为度。
视神经萎缩的患者表现为视力逐渐下降,视物不清,甚至失去光明,眼底感觉是冷寒、黑暗的。现在的西医治疗有药物、激光等,效果不理想,前来求诊的病人往往经过了长时间的西医治疗,因效果不明显而心情抑郁,带着尝试的心态接受针刺治疗的,此时要给予患者树立信心,针完患者眼底往往发热,有温热感就表明眼底部血运加强了,由寒变暖了,这是好现象。出针的时候一定要按进针的反方向缓慢出针,继续保持仰卧位按压至少5分钟,若有出血,则血流流至眼底,对眼底是良性刺激,且要与患者说明此作用,不用担心受怕,一般治疗4个月方可见效,同时配合西医、中药效果更佳。
————我是一条分割线————
获取更多资讯,请搜索北京治疗白癜风疼吗北京中科医院亲身经历